题记:
孩子,除了死亡,人生没有什么可以往确定的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B000EHSCJU.01._SS500_SCLZZZZZZZ_V56764814_.jpg

本片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性寓言,改编自捷克作家拉迪斯拉夫·富克斯(Ladislav Fuks)的同名小说。胖子卡尔是火葬场的负责人,他和妻子结婚了十几年,两个可爱的孩子也快长大成人了,表面上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家长,私下里他却是一个猥琐的好色之徒,甚至连火化场的清洁女工也不放过,纳粹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开始对于犹太人进行清晰,他发现自己的妻子有着犹太人的血统,为了保全自己他竟然设计谋害了结发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苟活的愿望让他彻底泯灭了人性。接着,纳粹当局为了加快灭绝犹太人让他改进焚尸炉,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决定再次清理门户,他将自己的魔手伸向自己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亲生女儿,在纳粹的淫威下他的人性消失了,他终于如愿以偿开始大展宏图……

在各国的电影新浪潮运动里,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更加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在这些影像里隐喻和对于画面的雕琢让这些电影充满了实验电影的一些特质。人物细部的特写将表情放大带来视觉的压迫感,卡尔在叙述他家庭的时候导演以一个球面反光镜表现了这个家庭因为局势引发的变异。片头部分动物特写镜头和人物脸部特写的对比的效果强烈,动物的獠牙、眼睛和动物园笼舍铁栅栏造成的阻隔给后面的纳粹迫害话题造就了视觉准备,片头出现撕裂和拼贴的照片更是预示着动荡的命运。
在这部和火化场有关的电影里,始终迷漫着死亡悲情的气息,火葬场管理人卡尔在推销火化好处时墙上出现的装饰壁画表现了死亡、疾病和战争的关系。导演对于卡尔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影片刻意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迷恋和非常奇特的品味,他口袋里的梳子不仅为自己梳头竟然为死人装扮也是这一把,这样惊骇的举动让人觉得他就像死神一样充满邪气。影片关于灵魂和西藏的关系来自于纳粹德国的人种论这是二战影片里比较少涉及的。卡尔在蜡像馆里他对疾病蜡像标本的迷恋以及谈论死亡的兴奋为纳粹入侵后他的选择做了铺垫,而他在妓院的描绘则表明了他的虚伪和对于亲人的不忠诚。影片里许多意味深长的镜头,卡尔在动物园和家人游玩时的变形镜头以及看到盖世太保进入火化场后对着他行纳粹举手礼,卡尔慢慢举起手直到行了一个标准礼,表明了他为了苟活的选择。在他投靠纳粹谈论焚尸炉时候他的身后有一副令人惊骇的关于死亡的画作,这让我想起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在表现他和妻子的相识纪念日时以一个摄影机近距离跟拍他的妻子的神情,导演以这样的手法传递了卡尔妻子的服从性,而他的关于浴室绳子的那段话已经让观众感到其后他妻子的悲惨下场,而那段在他们火化场一直用来当安魂曲的音乐在这里出现加剧了不幸来临前的惊恐情绪。杀儿子的时候那根铁棒再次印证了影片开头他堆满笑容的脸后的处心积虑。
这部电影娴熟的蒙太奇技巧让场景之间的转换非常灵活,作为1968年的影片在快速移动镜头运用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对表现人物心情起着关键的视觉作用,而变形镜头让这个小人物心理的转化过程有了漫画式嘲讽效果,这部诞生于捷克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最大的意义它以视觉展示了小人物被纳粹强势力量压制最终灵魂扭曲的过程,它对于纳粹暴行的控诉是以一组人被黑洞吞噬的画面来表现,没有血腥却依旧震撼。

片名:《焚尸人(The Cremator)》1968 捷克斯洛伐克
导演:乔拉.赫兹(Juraj Herz)
演员:Vlasta Chramostová、Rudolf Hrusínský
片长:96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9,欣赏性8(关于当代人性最好电影之一)

2006年7月2日 星期日 下午17时49分 扬翼·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焚尸人Spalovač mrtvol(1969)

又名:The Cremator

上映日期:1969-03-14片长:95分钟

主演:弗拉丝塔·赫拉莫斯托娃 鲁道夫·霍辛斯基 伊日·门泽尔 

导演:尤拉伊·赫兹 / 编剧:Ladislav Fu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