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9-29

哥特艺术:无题


这个片子其实非常可贵,关键就是他以一个非常不典型的切点入手,却拉出了一个非常广泛的脉络。这个片子从某种角度上非常向我前面看的勃兰兑克的十九世纪文学,他有种典型的,文学评论家式的浪漫主义理解力、想象力,同时带有史学家常有的梳理能力。

作者本人将一切都冠以了哥特这个词汇,其实限制了读者第一时间理解他广袤的浪漫主义想象所触及的所有角落的庞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经典恐怖游戏零系列,为什么用的是古典照相机,在本篇的第三集有详细解答。某种角度上,他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应对主流的,新古典理性主义、机械主义、工业革命,所有的这些时代发展的齿轮角落里被人忘却,反思,的那种怪诞的浪漫,以哥特之名,一一挖掘出来。而且这种挖掘,带有这深深的反美式文化倾向,而这种倾向,其实比本篇要说的东西本身,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更有其独到的价值。

我在短评中说了,作者所谓的哥特,不是对14世纪,黑死病、十字军东征后期、那些真正的哥特建筑诞生时期的直接怀念。毋宁说,他来自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宗教改革之后,将14世纪天主教主体全部陌生化了,虚无掉了,剥离了。而其次,就是对从文艺复兴开始一以贯之的古典理性主义的天然反抗。

而这两者,其实恰恰是当代泛原教旨的欧洲思维和美国思维最大的不同。

美国是一个标准的清教国家,宗教上完全不剥离,而且非常忠诚,有种国家层面上的政治正确式的呆板的宗教认同。而同时,美国可以说是一个建立在新古典主义之上的国度,你看看国会山和白宫也会知道,就是因为他没有那个14时间被剥离之后的哥特可以透气,所以恰恰他是死心塌地的奉行了,最纯正的新古典—工业这一完整的主流脉络的现代乌托邦式样板。当然这个乌托邦是完完全全的引号乌托邦,美国的问题就是因为他的历史从新古典而起,没有宗教改革对宗教的戏虐和剥离,没有庞大的中世纪给夹缝中的浪漫以虚无的寄托。

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整个开眼看世界的东亚,中、日、韩,我们首先看的不是美国,是真正的欧洲。所以,现在我们去看我们的民国、日本的大正,我们拥有完整的,原教旨的,作者所谓哥特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影响至今。

如我短评所说,直至黑魂、零系列、今天的动漫、包括少女革命、高达,你会发现进步与未来,太空歌剧和中世纪的骑士与剑,就在看似不可能解释的这个哥特思潮的理解下,完美的被解释了,直至伊藤计划的遗作,尸者的帝国。

知道吗,我们,整个东亚,中日,我们拥有美国没有的,欧洲才有的厚重历史。而历史的废墟,那份本身的厚重,往往是最轻盈怪诞的浪漫,真正得以寄托的灵魂。最理想的模型所造出来的,充满机械感、古典理性主义,乌托邦、大都会、公民凯恩式的美国,恰恰最深处缺的,就是只能追溯到可怜的淘金热的那些短短的小木屋的历史,追溯的五月花、追溯到大河恋空无所有的山林和原野,被他们杀光的野牛,圈养的印第安人。文化,没有时间,就成了一个无法越过的界限。

而这篇东西,看上去讲着哥特,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诉说,那些向着漫长的中世纪历史,向着反新古典、反文艺复兴、反发展方向上能透出去的那口气,带给英国这种老牌欧洲国家,所难以遮掩的那种优越感,和中华一样,源远流长,我们能够追溯,就永远拥有正反、反思、理解、怀念的那个空间,废墟、时间、其实和理想、浪漫、很多时候,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就是文明。

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在贝塔斯曼书友会买过狄更斯非常小众的作品,第一号支线的信号工,当时是一本小说合集,书名已经忘记,大意是说,19世纪独特的浪漫与怪诞,名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幻想与现实。这本书,和那套全国文明,代表着19世纪精华的网格本,也许互为注脚。就像这部才华横溢的纪录片一样。


哥特艺术The Art of Gothic: Britain's Midnight Hour(2014)

又名:哥特艺术:英伦午夜时分

主演:Andrew Graham-Dixon 

导演:未知编剧:安德鲁·格雷厄姆-迪克森 Andrew Graham-Dix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