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很慢很慢的电影,因为画质,画幅,音质,和跳帧的原因,没有完全把我带入进去。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说的。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流放的故事。levi 作为政治犯被流放到埃博利,这样一个连基督也停下的地方生活。这个地方虽然粗俗:满街的各种畜牲,没有受过教化的人们,甚至连牧师也是一个醉汉;可是这里与外面纷扰的政治世界独立开来,只有每天的收音机,带来一点外面的讯息,其他的都照常。埃博利好像是一个没有完全开化的隔绝着的地方。当一个“文明”的人被流放到这样一个地方,当然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冲突。可是,罗西的镜头下,这样的对立与冲突变得十分地缓和。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levi对埃博利在一旁地观察。虽然他不得不卷入到这个地方的种种事情之中,但总是有着一种在他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可能就是一个“文明”下放到“粗俗”的结果。可是这种冲突没有被无限地放大,反而在这种距离之中得到了某种调和。这不同于王小波笔下的黄金年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王小波笔下的那个自己,表达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愤怒与抵抗。可是,这种激烈的抵抗与冲突在这个流放的故事荡然无存。可能只是一种暗暗地不适,就像levi扇向Guilia的一巴掌,仅此而已。
这种距离感离不开这部电影缓慢的镜头。Gionanna Faleschini Lerner有在分析这部影片的文中提到,罗西用缓慢的镜头,写着一首诗歌,画着一副油画,慢慢地展开这个故事;没有线性地情节,只是用画面说话。电影将这座城市,自然,还有收音机里面的外部政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叙述一个区别于文本的故事。这个电影展示的是Levi的深层记忆(deep memory):以图片为基础,有关于梦,非理性的记忆。电影被开头与结束的那一副画打了个引号:可能就如画一样,没有那么多叙述,只是一个画面,一组镜头。文中也提到了Deleuze关于半主体性(semisubjective)的讨论.Deleuze 认为电影镜头在电影中是存在于电影中的角色与独立意识之间。换句话说,有时电影镜头是以第一人称,也就是电影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有时,是以一个独立客体来叙述。影片开头,levi乘车来到埃博利,镜头一直切换于levi的视角与罗西的视角。电影镜头的半主体性将观众的视角与片中levi的视角拉平,从而产生了一中我们与影片的距离等同于levi与城市的距离的感受。

基督停留在埃博利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1979)

又名:基督停在恩波利 / 埃波里的传说 / Christ Stopped at Eboli

上映日期:1979-02-23片长:150分钟

主演:吉安·马里亚·沃隆特 Paolo Bonacelli 阿兰·居尼 

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 / 编剧:弗朗西斯科·罗西 Francesco Rosi/托尼·诺格拉 Tonino Gu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