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之八
你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DECALOGUE EIGHT
THOU SHALT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THY NEIGHBOR
开头有点突兀,一个大人牵着一小孩从镜头前经过,后来镜头始终盯着他们紧紧握着的手上,有点奇特,但后面就有解释。
十诫拍到第八部也有了点总结的味道了。
这一集的主角是两个女人,一个60多岁,波兰国籍,似乎是个著名学者,另一个刚刚50,美国国籍,她翻译过前者的著作,专程来华沙听前者讲课。老学者讲的是道德炼狱,她让学生们举例子,这时候一个女生要求发言,而她讲的例子恰恰是十诫之二上那个医生和女人的故事。老学者欣然笑着,她也住在那个公寓里知道这件事情,她只是说了句“无论什么时候,孩子的生命最重要”,然后就想进入分析的环节。可这时,美国女人想发言,她也说了个例子:1943年的华沙,2月,很冷。一个犹太女孩情况危险,有肯收容她的地方,但前提是必须出示一份这个女孩受洗的证明。于是女孩的监护人帮她找了个年轻天主教家庭来担任她的“教父教母”。但就在受洗前的一刻,那对夫妇却没有同意,他们的理由是——上帝不允许人们做伪证,犹太女孩只好在宵禁前离去。
镜头在闪过台下学生中那张熟悉的上帝的使者的脸后,最后还是游离到了学者脸上,她努力按捺的平静下是按捺不住的焦虑,后来得到的确认和这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一样,美国女人就是那个犹太小孩,而老学者就是那对夫妇中的女人。在美国女人讲述的中间,突然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学生闯进教室,把所有人吓了一跳,然后被赶了出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将两人的心理状态,以一种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女人就像那个醉醺醺的闯入者,让老学者惊讶得不知所措,而根据后面来看,也正是老学者那句“无论什么时候,孩子的生命最重要”这句话,成为了美国女人心里的闯入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前文中提到过两人在美国见过面,美国女人完全也有可能在那个时候说),两人互相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闯入,局面就和后来的教室一样僵着。
故事说到这里先顿一顿,这部戏有好几个地方和以往十诫风格不同。首先,十诫前面所讲述的,基本是身边的事情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这里讲述的却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连结果都已经有了,更关键的是,在这个时候,有点我不太喜欢的是,其他的故事都是在生活中相对平常,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但这个故事,你不觉得太多特定因素,使之变得过于特殊,而丧失了基氏风格的“平常中见深刻”的魅力了吗?其次,正因为第一点的不同而导致讲述方式的不同,其他的故事大多是通过电影语言,即画面和声音统一的镜头来表现,更有电影性,而这个故事,以及后面要提到的一些相关剧情,大部分却是通过一种更加戏剧化舞台化的手段,用台词透露出来的,这也是我已经看的8集十诫中台词最多的一集,这一点差别又和第三点差别相关,不过我先不说,先看后面的剧情。
两人下课后见面,从对话中,可以感受到美国女人淡得几乎没有的怨言,也可以知道,在那事情之后学者救了很多犹太人,而且似乎也违背了那句“不可做假见证”的诫律。这形成了一点点迷团,前面课堂讨论上,很多不知内情的学生讨论着故事中不救人的夫妇的动机,其中就有人讲到了“恐惧”,难道是恐惧吗?导演在这里又将谜底延迟了一点,在告诉答案之前,他先安排两人,故地重游,去那个当年的公寓。美国女人先是独自进去,但她在门口就停住了,然后悄悄地掩藏在门口的阴影中。老学者等了半天发现她没出来,很是着急,于是进去找她,一个一个房间问遍了,最后却发现美国女人安然地躺在车里。这段剧情设计得很有意思,看起来像是美国女人玩的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她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老学者感到一点当初的罪责和悔意,可是她自己却站在那门口,不愿意进去。如她自己后来回答学者“你为什么不回来看看”:这些是耻辱的回忆,我为什么要回顾我的耻辱。这才是关键!
回到学者家里,老学者告诉她当初不接纳的真正答案:当初她丈夫是抵抗组织的军官,那个安排女孩过来的人是盖世太保的线人,一旦女孩过来,他们整个抵抗组织就面临被摧毁的危险,但是当女孩走后,他们却发现情报错误,那个所谓的“线人”更是差点被抵抗组织暗杀。老学者说得很轻松,但不忘记怀着忏悔说:但在你来的时候,我真的感到害怕。两人都笑了,美国女人提出要去看看当年差点救了她的人,老学者答应,但说自己不愿意进去:我自己战后只见了他一次,我只能说“对不起”,虽然我知道很不够,但也只能这样。OK,看看上面一段最后两句,明白了吗?这种感觉就像老学者家里那个出现了很多次的画框,尽管无数次被扶正,但每次都会偏倒下来,这就是人们所不能承受和试图躲避的角落,无论你要找什么样的理由。
次日,当美国女人找到那个做了裁缝的准恩人后,他却不愿意让人提起任何和战争有关的事情,只是问着这个女人:你要我为你做外套吗?
看,这是真实主题的第三次被提及。这时候我该说出第三点不同了,那就是围绕着那个“做假见证”的中心故事,基氏构筑起了另一个空间,而这个关于诫律的故事实际上已经被偷偷移出了中心议题的地位,围绕着那个文本空间,在以此为由头的现实空间中,人们关于不可触及的记忆的面对,才是基氏真正想讲的主题。这是影片的主题第一次偏离十诫的空间,但并不显得突兀,甚至可以看作基氏对自己的一个突破。

十诫Dekalog(1989)

又名:The Decalogue/The Ten Commandments

片长:55/572(电影节版)分钟

主演:阿图尔·巴奇斯 昂里克·巴兰诺斯基 胡契克·卡勒塔 马娅·科莫罗夫斯卡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