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难界定纪录电影的特性,就是在自然的真实的影像纪录后,究竟是否应该传达纪录创作者自身的观点,还是完全客观的表达被纪录者的观点,这其中有一个矛盾的二元性的存在。在《阿敏将军》中,由于被纪录者和纪录者独特的关系的存在,这种二元性愈发的突出。

阿敏•达达是个天才的演员,在20世纪后期的风云人物中,他最具有表演天份和表现欲。他个人奇异而多变的性格,时而含蓄害羞,时而暴戾无情,带有着天然的戏剧感觉。施罗德记录了他大量的生活片段,包括家庭生活、军事行动、外事活动、政治会议等等。以纪录片的天性而言,这些部分都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但是却带有一种夸张的风格,一种表演的错觉。真实的生活反而被自身所扭曲,获得了一种讽刺、荒诞的意味。

施罗德自然是在手中诸多的素材中进行了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就带有创作的性质,但在他有限的拍摄环境下,这种剪裁所能达致的引导作用也被大幅的削弱。在全片中,并没有任何血腥残暴的镜头,没有无秩序的混乱和抵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自然与阿敏将军控制拍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在这里纪录者与被纪录者,也就是主动创作者的身份被颠倒,阿敏作为创作的被动方,即被呈现的角色,变为主动地去控制创作思路的发展。他在镜头中所展现的是自己设计的形象,是在利用他人的工具来进行自我创作。在片中甚至有他直接指挥拍摄的行为出现,在拍摄“进攻演习”戈兰高地时,阿敏安排了飞机佯装空袭,这是在计划外的,他便直接要求摄影机去拍摄飞机,表现他所想要表现的“演习”场面。

于是创作关系的二元矛盾便产生了奇异的错位,当然施罗德作为创作者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最终的剪辑权也就是他最有力的武器。于是在我们看到的作品中,诸多解释成份,尤其是大量画外音的使用,开始扭转作品的意识和创作关系。在这些对真实情况的说明中,阿敏将军所安排的场景变成了一种更天然、更有力的反讽,他的行为变得道貌岸然和荒诞不经了,创作者的主动意识重新占据了主动。于是这种二元性的矛盾变化为纪录者与被纪录者的一个精彩的交战过程,所获得的效果则将纪录的本体(真实的影像)变为了创作的客体(反映的意识),经过双重的扭曲重新表达了创作者的本旨。这种奇特的关系造就了这部不寻常的纪录电影,当然主要要归功于阿敏将军这独特的性格与时代的特定环境,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况。对观众来讲,这种二元性的交替则成为了一次难得的体验,精彩而微妙。

今年奥斯卡的黑人影帝弗雷斯特•惠特克同样是扮演阿敏而获此殊荣,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在尽力的模仿,而难免有一份乖张,阿敏将军是天才的演员,他人难以企及。而他所深具的控制欲,也造就了一种另类的创作欲望。《阿敏将军》以他迷茫、彷徨甚至有些恐惧的眼神作结,也算是对他的奇异心理与行为作个有趣的注脚。这个眼神,惠特克学得很好。

阿敏将军Général Idi Amin Dada: Autoportrait(1974)

又名:独裁者阿敏的自画像(港) / General Idi Amin Dada: A Self Portrait

上映日期:1974-05-29(法国)片长:90分钟

主演:伊迪·阿明·达达 菲德尔·卡斯特罗 果尔达·梅厄 

导演:巴贝特·施罗德 / 编剧:巴贝特·施罗德 Barbet Schroe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