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炸裂的国产历史剧基本刷的差不多了,In summary,虽然每部剧都有侧重,有优劣,但《大明王朝1566》的架构是最精妙,也是最完善的。
党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始终坚信“不走群众路线的革命都是纸老虎”,搞得我看欧洲史一直觉得咖啡厅里的革命很没质感。总之,我心目中《大明王朝》排名第一,就是因为它架构的底端足够低,沉入泥土。
对比一下我看过的一些历史剧,最上面一层都是讲皇权,但是政策如何落实到基层,没有几个细讲的。《大秦帝国》第一部确实花了一些篇幅讲商鞅的基层调研,但后面两部就再没有讲过民众了; 《贞观之治》窝在长安城想决策;《康熙王朝》窝在紫禁城想决策;《雍正王朝》最底端的人也都有个一官半职,《走向共 和》里最底端是早年的孙中山,《北平无战事》都是一群能吃饱饭的读书人(虽然这部剧看起来有很多普通人,但是考虑中国当时的文盲率,认识字的真的只是一小部分)。
只有《大明王朝》,最底端塑造了齐大柱及其妻子——真正的无产阶级农民的形象。
我说的写底端、写群众、写百姓,不是在片子里放个贫苦百姓受灾受难的场景就完了。正常情况下有口饭吃,无产阶级还是会安分过日子的,《大明王朝》写的就是他们由老实吃饭到没饭吃的过程,还通过高层人员之口描述了桑农如何维持生活,这是他们最正常的生活状态。
正是因为《大明王朝》的人物层级覆盖范围广,所以它的架构在众多历史剧里也是最精巧的,从上到下,
皇权
太监,内阁
中央特派员(巡抚)
小中央官
地方行政长官
县衙门
无产阶级农民
作者虚构的“改稻为桑”同时串起了 朝野权力斗争 与 百姓日常生计,多线并列而不乱。而且每次一层的形象都非常全面立体:全剧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一对小丑跳梁的地方官,只是想捞点钱却被一群高智商吊打;芸娘与高翰文是被剧情推着走的角色,但编剧用不多的笔墨就完整塑造了他们从相互理解到相互支持的爱情长跑;标准好男人沈一石死的太早;入阁较晚的赵贞吉虽没有一身正气,但他“智商不够却苦苦支撑”的操作也是让人心疼,,Ծ‸Ծ,,

有的剧评把这部剧的结构说成三层,简化一下确实可以这么看:
首先这部剧的副标题叫《嘉靖与海瑞》,同时剧情暗示嘉靖与海瑞都代表乾卦,乾上乾下,至阳至刚,构成了这部剧的上下两级。嘉靖代表皇权,海瑞代表无产阶级的直接诉求。
剧的前半段,剧情是在金字塔中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顺序递进的,随着矛盾激化,全剧高潮是海瑞与嘉靖面谈,实现顶层与底层两种阶级目标的直接对抗,最后达成部分和解,同时嘉靖也下线了。这种冲突是全剧的中心思想,非桥段的鬼畜总结的很带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71126/

剩下的中间一层,是多层叠加的官场,剧中借胡宗宪之口点出官员都像小媳妇——两头瞒,剧中政策下达就是这个欺上瞒下的过程。我对明朝官吏制度不熟,不太能理顺当中的权力斗争,但这么复杂的官场,剧情依旧能讲的很明白,这就得佩服编剧的精妙了。

我想看的就是这种政策下达到基层的实例:朝廷缺了多少钱——省级官员的绩效指标——县级官员的政策实施——受影响的民众有多少人。
死十万人是个数字,死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我对数字不敏感,但好歹让我明白,历史的车辙是如何轧向每一个人的。


另外,《大明王朝》也是表达最含蓄的一部,光是没点破的台词就特别多,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只看懂了胡宗宪说的“天地不仁”(想到了后一句),还有嘉靖算出的乾卦(但我没想到两个乾指的是嘉靖和海瑞),至于嘉靖整天随口念诗,张居正猜字谜之类的,全部没看懂。B站有一位叫“1900影剧室”的up主做了《大明王朝》精讲,对台词细节挖的很深,受益匪浅。
刘和平另外两部《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伏笔也很多,更多是靠严谨的逻辑与人物刻画推动故事发展。《雍正王朝》里的伏笔,像是英语阅读推理题里那种可以靠一步推理推出来的信息,比如雍正继位时,三爷第一个下跪行礼,可以推出他日后的站队。但大明王朝的伏笔更多是留白,比如胡宗宪说的,天地不仁,并不是让我们去推理他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没有说的后一句,而是在剧中的那个环境下,朝廷要员能感慨的也只有天灾。


一个细节
我相信沈一石与芸娘是真爱!虽然剧情让高翰文和芸娘成了挺甜的一对,但是我相信芸娘这个名字不是随便起的,一定是照应《浮生六记》里沈复和芸娘的爱情。
芸娘身世苦,但沈一石、杨金水、高翰文都待她不薄,她这个角色大概算一种寄托吧。

大明王朝1566(2007)

又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 嘉靖与海瑞

主演:陈宝国 黄志忠 王庆祥 倪大红 祝希娟 徐光明 张志坚 郭广平 闫妮 郭东文 郑玉 张子健 王雅捷 王劲松 赵立新 徐敏 谭凯 肖竹 甘雨 刘毓滨 晋松 刘立伟 赵雍 徐成峰 王宇 陈之辉 杨涵斌 王戎 马小宁 胡灵灵 林海韵 三浦研一 穆泓屹 李婧 耿长军 

导演:张黎 / 编剧:刘和平 Heping Liu

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