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只要你熟悉欧洲电影对这个俄罗斯导演一定不会陌生,2002年凭借《俄罗斯方舟》俄式诗意长镜头进入了电影发烧友的视野。
导演一开始就说:“我若从未窥见前人的眼睛,将会成为何许人?”影片不断把焦点投向肖像画一双双深沉的眼睛与超现实二战飞机,时空的壁垒就此打破。影片一方面通过旁白、拿破仑和玛丽安娜的鬼魅幽灵“叙述”“扮演”扮演历史,一方面又以电影的方式“告知剧中人物他们自己的命运,天马行空的种种导演反倒无意于历史的表象,历史毕竟不存在真想。
如果说《俄罗斯方舟》是俄罗斯帝国史的回响,这部电影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围绕着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探讨着权力和艺术的话题。博物馆是典型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赤裸裸的权利力物,而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庇护艺术品。卢浮宫和欧洲文明瑰宝在“极危险的巧合”中被保护下来了,导演在描述卢浮宫得以幸免于难的同时表达出对冬宫遭受严重破坏以及俄罗斯民族苦难的思考,导演借此拓宽了影片探讨的深度与广度(夹带私活┑( ̄Д  ̄)┍)。
这位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的导演作品电影一向离不开自己身为俄罗斯人的的文化背景,和大多数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化精英一样陷入了对自身国家、民族、权力的思考。俄罗斯地处欧洲最边缘,俄罗斯文明更是有双重人格,以至于用双头鹰代表自己。东宫乃至于圣彼得堡代表整个俄国对欧洲文明的向往,精英欧洲化最好的象征。俄罗斯民族面对西方总是如此复杂矛盾,既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到沙皇化身欧漂打工的自卑程度,又总是面对生存环境威胁的历史而难以摆脱的民族狂热和沙文主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斯大林虽然是明主但也是暴君,于是才有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截然不同的画风。
导演让同处一框,一同欣赏《蒙娜丽莎微笑》,拿破仑指着画说「瞧,那是我的」「全是我的」,而玛丽不管不顾的一直喃喃自语重复着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用卢浮宫中亚述帝国的雕塑表明「拉玛苏,庄严又无邪,对权力的恐惧,工匠的才华造就的恐惧最完美的化身」,帝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永存的艺术。
电影模糊了剧情与记录的界限,有时会让观众觉得像是场梦呓,但它对艺术的一往情深着实让人感动。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Francofonia(2015)

又名:攻占罗浮宫(台) / 罗浮宫法国疯(港) / 占领下的卢浮宫 / 战火中的卢浮宫 / Francofonia, le Louvre sous l'Occupation / Francofonia: Le Louvre Under German Occupation

上映日期:2015-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5-11-11(法国)片长:88分钟

主演:路易多·德·朗克桑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本杰明·乌策拉特 文森特·内梅斯 约翰娜·科塔兹·阿尔特斯 安德烈·切尔帕洛维 让·克洛德·希尔 皮特·罗特兹克 弗朗索瓦·斯米斯尼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编剧: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