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太阳毒辣的7月,提前观看了纪录片《等待太阳》。
纪录片出自一位丹麦的导演之手,记录的时间在纪录片里不算长,一年半时间。
紧凑的93分钟片长里选取了几个不同年龄和背景小孩,颇为自然的剪辑带出了太阳村较生动立体的日常,以及这个少为人知的社会问题。
纪录片里的太阳村,住着一群爸妈或其中之一是重刑犯的小孩,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从小孩与重刑犯父母的告别、前往太阳村、适应太阳村生活到可能告别离开了太阳村,充斥着成长的矛盾。
沉重、残酷、难以面对的由父母带来的成长阴影,在这样一个个体感受可能被放大,信息和阶层差异感知更扁平明显的时代,可能更难被消除。
纪录片里抓取了很多小孩的生活细节,沉重的、矛盾冲突的,还有童真有趣的,特别是三胞胎写信给妈妈时相互打闹玩笑的画面,那个瞬间好像他们三不曾目睹母亲弑夫,不曾经历过这一切。
童真真美,希望至美。
而这条成长路,注定充满了许多角色缺失的艰难。

纪录片之后,有几个思考:
1.法理相关,深受多年家暴伤害的妇女,奋起反抗杀人后应如何量刑?在目前社会在实际上并不能给到受家暴伤害的妇女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哪种量刑程度更能彰显社会的正义,以及对家暴行为的有效规范及抑制?
纪录片里就有两个因忍受不住多年家暴伤害,最后杀死丈夫获刑7年以上的妇女。持刀反抗,是否属于很无奈很紧迫的举动?除了这个方式,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吗?如果对此类行为的妇女减刑,是否也可以警示目前还有家暴行为的男子?对家暴行为的男子的警示作用的益处能否超过鼓励了妇女用暴力伤害反抗的弊处?
2.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能幸免。面对这个社会问题,普通人能做些啥?在知道了这类儿童群体的存在后,能否在遇见他们时不歧视?在他们长大求职时不带有色眼镜看待?在精神或物质方面,能否有对他们成长的专业及实质性的支持?是否有通畅的支持渠道?
3.专业的公益方式是什么?
在一群社会热心团队探访太阳村并举办联欢会的画面里,导演的用意是讽刺的。夸张的联欢肢体语言和背景音乐,相衬下,孩子们呆滞迷茫、甚至有点僵硬的表情更显尴尬。在人人皆可随手公益的年代,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专业有效的公益方式是什么? 能肯定的是,不应该是一次性的物质或精神施舍。
尚且能置身事外评评点点的我,假装先看见了轮廓。

等待太阳Waiting for the Sun(2017)

上映日期:2017-05-08(波兰)片长:91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Kaspar Astrup Schrö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