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都没有信笔写过什么和电影有关的东西了。影评写久了,写出过颜色以后,一切都是从以最高要求——精准、耐读、存有丰富的信息,以至于到现在,不经过缜密的思考我就无法写出看完一部电影之后的感动,因为形容词、感叹词是这样苍白无力,无奈只能用信息砌墙,像证明数学题一样证明自己的感动并不是无稽之谈。然而长久下来也不自由,常面对有话说不出的痛苦。今天能生出冲动在看完电影不到一个小时里就说点什么,实在是依托圣灵感动,哈利路亚。

《大宁静》是一部十分特别的纪录片,特别到我这样喜爱它也不打算将它看第二遍。就和《追忆似水年华》一样,你明知道这是一本精致到浓缩了所有的小书,但你可能真的不会把它再读多几遍。原因不是不值得,而是多读无益。圆满之道本身就是圆满,容不得切牛排一样解构、分析,浑然天成,在诞生那一刻就是圆满。很深的思想埋在里面,大道无形,却能一发中的。

《大宁静》需要在足够大的空间里观看,不宜在小屏幕里锱铢必较,也不适合在小黑屋里独享。在黑暗的影院里,你才能听见被放大的静默,静默背后是细小的,无限的运动和喧闹,只是这种动静是小小的,小到像雪花那样,只有足够多、在足够大的空间里,才能听到那些生命撞击地面的声音。怎么样知道一个静默的物体是生的还是死的?也许只有与它一般静默才能听见生命在空气里流动的声音,生命在血管里的声音。生命并没有那么狭隘,它不仅仅是心跳的声音,也不仅仅是血液流动的生意,它可以是很多,甚至是眼睛看见的声音。

“听见”这个词很奇妙,有“听”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见”呢?也许是听见的可以是色彩,看见的也可以是声音。《大宁静》的开头真的几乎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光,像油画那般静默的光,慢慢的,才有声音,声音就变得很大了。我最喜欢摄影机追逐的地板上的阳光,普通的阳光在静默的修道士身边却好像自己有了生命和个性,正在静默中歌唱。这样,死板的木头也会唱歌了,它们死了几百年了,和石头一起站在冰冷的阿尔卑斯山谷中;还有那块洁手的白麻布,本已经是死命,在静默中却活了。是主送来风,也是主送来了光明,于是它们就静静唱起歌。

修道士的生活是无聊的、单调的、极度克制的、极度孤僻的,但也可以是宁静的、纯真的、纯净的、有规律的、有信仰的,《大宁静》将近三个小时展示的,也是一种纯净的事实,不带任何意见或伪装为事实的观点。没有,事物是它本来的样子,没有渲染气氛的音乐,更没有让一切都闪闪发亮的灯光。日本的宣传是说修道院在十六年申请之后终于同意拍摄,只是不允许有额外的灯光也不允许有额外的音乐。究竟采用这样“裸”的方式是谁的意见,谁的想法,其实都不太重要,21年制作,已经足以让一个人成为它的拍摄对象,导演除了记录之外也别无可说,因为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部片子在影像上具有的独特风格也是由以上提到的这种方式带来的,当然,也不仅仅是这方面的。不过,没有照明这一点上对我触动很大。前段时间我一直在考虑买Sony的A7s,其看家本领就是低光下ISO开的很高也能保持画面的清洁,然而在看完《大宁静》以后我开始思考,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弃我们看不见或者说是不应该看见的东西呢?黑暗是甄选光明的筛子,如果没有黑暗就无从见证黑暗里的明星,如果不是提着一盏马灯,有谁会在白天的城里发现主发光的脸庞。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画展上看到的一副莫奈(也有可能是马奈)的画,我已经记不得那幅画究竟是画一座教堂还是一片麦田,唯一记住的是画面的中央有一颗小星,丁点大的白色颜料有什么好动人的,但在它描摹一颗夜空中的星时,它的光芒实在不可忽视。一味的明亮、均一的照明让我们看清不该看清的阴影,也让人失掉了多少好奇心。

导演在电影里穿插了不少胶片的片段,那种高噪点的画面增加了生命的质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导演也不完全依赖胶片。这种呈像材质的穿插创造出非常丰富的视角,但不带暗示性的使用胶片真的让人非常震撼。这部影片的自由就在于它没有特定的结构,就算是开头和结尾的片段相互呼应,我觉得也是理所应当,感觉不带一点匠气。作者消除了所有表达的欲望、叙事的欲望从而消除了所有的表演、所有的思虑,正符合了片中某句引言:"Anyone who does not give up all he has cannot be my disciple."

我很久没有看这种让我从头到尾保持头脑清醒而不陷进去的电影/纪录片了,经常看完电影都是一路哭着回家,《大宁静》并不打算“打动”谁,从构图上就看得出来,它的构图就像是古典主义的油画,而使用胶片的片段,因为噪点和胶片呈像的原因,看起来非常有印象派的质感。片子里时常出现静物,这也是我特别受震撼的地方——我原来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大画家如高更米勒之辈还喜欢画静物,这种在我看来是为了让人练习把握“形”的枯燥练习为什么会成为某些画家倾注一生的题材。而在影像里,这个现象变得容易理解的多,静默的物体给死去的空间带来了生命,这一秒的静谧往往是一连串的动作所造成的,只不过时间突然停止,只有静默在流动,这种静默的传递真的非常动人。

肖像也是这样,我一直非常喜欢雷若阿的人像,那种勃勃生命被永久暂停在一帧内的感觉是独特的。静默的凝视也是《大宁静》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某器官的特写之类的),这种“我看他”、“他看我”的凝视中所传达的信息估计是现有任何介质都不能够呈现的。灵魂其实是独立于肉体存在的,感性也是独立于思想存在的,灵魂上的凝视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一切已知和未知。

《大宁静》里没有时间,因为神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所以隔离了时间仿佛就能听见神的心跳。时间原来是可以被蒸馏过滤掉的,在静默里,时间没了踪迹,日东升西落,冬去春来,时间早已死去,只剩神,还在看顾这片花园。

He is who he is.

大宁静Die große Stille(2005)

又名:Into Great Silence

上映日期:2005-09-04(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69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菲利普·格罗因 / 编剧:菲利普·格罗因 Philip Grö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