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晓得这个题目是不是恰当。但显然我目前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很多类似的片子,包括一些人文一些的,没有“色戒”的电影,都没有好一点的档期,就是这次有幸由纪实频道组织的《真实中国》纪录片展映,即使得到了新天地的大力支持,也只是一个非双休日的下午。我们要如此费劲得去与“真实”见面,这是不是一种文明的堕落?

《房东蒋先生》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个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关于拆迁的故事。但事实上这位蒋先生可谓是一个非常之特例,一个人拥有处于闹市的四五百平方米的独立楼房,年近6旬不结婚不生子,完完全全一个标准的上海“老克勒”,精致、细致、谨言、慢条斯理,他可以一顿吃几百元的大餐,但不妨碍用木棍把牙膏挤到最后一点;他诚实守信,任何事情都讲究规则;他知识丰富,寡言少语中不失机智;他脾气温和却不迂腐。很多在旁人看来麻烦的事,他一丝不苟;很多在旁人看来不屑一顾的事,他很顶真;而很多别人很在乎的事,他似乎已经看透。

想起若干年前,率先尊重妇女的上海男人被全国人民笑话为妻管严;在上海自己掏钱看比赛看戏被认为缺乏人情味。可是现在呢?
今天看伦勃朗与黄金时代的画展,可以看到别人的文化、宗教与社会道德价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关键是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显得那么厚重而自然。我们的辉煌过去自不待言,可是回首看看“老古董”一般的“老克勒”的点滴言行,本应该自然不过的,在当下却显得突兀,陌生到甚至可笑。
这难道也是文明的进步?

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轰隆隆的推土机到处耀武扬威。如果说当年的十年混乱是意识形态上的一次精神错乱,那么当今的推土机则是被举国亢奋的物质欲望所共同劫持,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

而一个在别人眼里属于物质上的富翁的“老克勒”,却因为老宅的拆迁而陷入了精神世界的沦陷。就象他自己所说,这个世界上让你得到一些,也得不到一些。6岁那年父亲就只身离沪,18岁时,母亲和兄弟姐妹陆续离开,房子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从此也给他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家庭的沦陷直接导致对自己未来婚姻的不自信——我不认为蒋先生不结婚仅仅是出于独享房子的考量。更甚者,文革动荡导致他离开老宅整整18年,久别重逢,他还曾经以为是永恒。

第一次别离的18年里,他不曾回来,甚至故意绕道而行。这一次,他在别离的蛋糕前许愿的话是: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太幸福了!
虽然摄影师梁子一直在逼问他:你是恨还是伤心?然后蒋先生始终是淡淡的表情。然而就象他自己说的,这两天一直睡不着,我也没什么想的啊。
最深的,其实已经融入了自己的内心,看不到了,18年可以绝不回来,并不是蒋先生说的,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就算了,而是根本他难以面对这个所谓的历史而已。
这一次也一样。

我在想,当满世界都是带着创造全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帽子而不断吞噬着无数个体的精神家园的时候,文明这两个字已经颠倒了吧。

所以,我把这部片子看成是文明的悼念。不是说蒋先生的生活才代表文明,而是精神生活以及道德皈依的沦丧将终让我们自以为是的文明走进坟墓。

写于2007年11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8904f01000c9n.html

房东蒋先生(2004)

又名:Last House Standing / Ein Haus in Shanghai

上映日期:2004-10-13(中国大陆)片长:54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干超 / 梁子 / 

房东蒋先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