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5-06

浮士德博士:几个片段

少年阿德里安弹莫扎特作品时说:“这是莫扎特,不是我。这是有区别的。”于是克雷齐马尔演奏了更强烈的贝多芬:“这会是你的世界!”书中阴暗冷清的演讲被放在更温暖的环境,而且也只针对阿德里安一人。演讲放弃大段文字,只有忘情的演奏和感叹词(“梆——梆梆!”)。阿德里安听着,然后露出了微笑。
这位少年阿德里安完全就是我心目中的样子!齐整、节制,有灵气,他低下眼去想贝多芬,然后抬头——只是几乎不可见地翘了翘嘴角。他的眼睛太亮了。

“为何我什么都没做错,却定要把人群躲?”(简中版翻译)
他把这句话念了两遍,平静地流下了泪。然后镜头忽转,是这句诗被唱出来,以他编的谱子。

相比之下,电影拍摄时已届不惑的Jon Finch ,他的成年阿德里安很多是阴沉。书中描写青年阿德里安时用慕尼黑对比:“他的气质是与这城市不相符的”,他冷漠,把一切装在自己的蓝色眸子里,“然后微笑着转身离去”。若是Finch 的阿德里安,大概没有微笑,也不会转身。

导演给了“幻方”这个意象更多的描述。第一次,丢勒《忧郁症》里的幻方直接出现,阿德里安以此作出了一个动机音型(中文简装版内封上也正是这个幻方)。第二次是在火车上:阿德里安在车窗玻璃上画出幻方,抹去中间的数字,透过它看到了前来送别的爱斯美拉达。

阿德里安和魔鬼交易的情节没有像书中一样被放置在意大利。他只是在深困于自己作品的平庸时听到恶魔的声音。在幻象中,他从溶洞看到连绵的雪山,顺着恶魔坡脚留下的脚印艰难地爬到山顶,没做任何怀疑或挣扎就同意了出卖灵魂。在阿德里安作出决定的一刻,雪山的幻觉崩塌了。
本来应该是最高潮的情节,电影处理得挺没意思。书中的魔鬼是来自更高层次的“实际存在”,前后情节都使他的出现合理化。电影则干脆地表明这是发生在阿德里安脑中的幻想,前面的爱斯美拉达、医生等伏笔除了几个代表“魔鬼”的符号,都没有同交易这个情节构成直接关联。只有阿德里安见到爱丝美拉达处特写了引路人的跛脚。

电影前半段(至与魔鬼交易)是小说之想象实现于电影画面的新奇兴奋,后半段的改编就弱了。在同魔鬼交谈之后,阿德里安没有像之前自己期待的那样体会天赋的燃烧(上天入海、创作乐曲),反而是迫不及待地加入了鲁道夫、罗德家的小姐以及玛丽等人的多角恋。鲁道夫最终求得阿德里安作品的情节,更像是阿德里安受不了他和罗德家小姐的调情而拿出乐谱——那是鲁道夫期盼了多久的乐谱,他之前又是怎样恳求这份乐谱、怎样像阿德里安表白“只有你是同我一起的”?
以上皆被电影忽略。鲁道夫在拿到乐谱后拥抱了阿德里安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阿德里安犹豫了一下,手回抱了上去,他的手是颤抖的(Jon Finch 这点实在是太棒了,阿德里安的角色除开大段论述不需说话,他就在阿德里安回拥鲁道夫时,以及阿德里安碰到玛丽的手时,让角色拥有了一双颤抖的手)。这一场景流于争风吃醋。
不过鲁道夫居然比阿德里安高诶。

浮士德博士(1982)

又名:Doctor Faustus

上映日期:1982-09-16片长:179分钟

主演:Jon Finch André Heller Hanns Zischler 

导演:Franz Seitz / 编剧:Thomas Mann/Franz Seitz

浮士德博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