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为人诟病的电影出自1996的同名畅销书。很多同学忽视了书中所描述的这个群体的背景—背包客(backpacker)和背包客文化。我自己从来没有做过backpacker,也不知道目前在中国,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背包客。不是说你身上背个大包,带个睡袋,手持Lonely Planet就算背包客的。背包客没有功略,没有计划,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窘迫的时候连饭都吃不到。他们走到哪儿算哪儿,能找到工作赚个路费就停一会儿,再接着上路,也有停着停着就不走了的。这种停留,多半是找到了理想国 – 比如电影里的内群人,再比如大理内家坏猴子的酒吧老板,再再比如我认识的Whitaker同学(遇到一个姑娘)。他们想去不一样的地方,看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不一样的人,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不一样的事。悲剧的是,电影里面Richard说:“I just feel like everyone tries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but you always wind up doing the same damn thing.” 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内些背包客在找到paradise的时候那么欣喜若狂。
立足于真正的背包客文化,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都狠狠煽了Lonely Planet一个耳光。这一系列通俗旅游指南告诉你去哪里怎么去做什么,完全违背了旅游随心所欲的原则,削弱了探险者的创造力,把地球上无数美妙之地物质化商业化。(据有反讽意味的是,The Beach发布以来,电影拍摄地又成为一旅游热点。)于是,在曼谷背包客云集的Khao San Road上,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You know Richard, one of these days I’m going to find one of those Lonely Planet writers and I’m going to ask him, what’s so fucking lonely about the Khao San Road?” 我笑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