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是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家生活的地方。Rent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故事:

Rent,和提到Rent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La Boheme》都是一本同源,来自法国小说家亨利•穆杰的小说《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La Boheme》中的Rodolfo,Marcello,Musetta,Colline在《Rent》中,成为了Roger,Mark,Maureen和Collins,Mimi干脆就没有改变名字。《La Boheme》中人物的职业,也和《Rent》的设置颇为吻合:Marcello是画家,Colline是哲学家。而Benny在《La Boheme》中,则成了供养Mimi的子爵。

不过,在十分一致的情节安排之外,还是可以看到Johnthan Larson颇具匠心的地方。那个时代的肺病成了艾滋病这个会引来歧视和孤立的疾病,添加了Joanne和Angel,人物关系更丰富了,几个主角身上波希米亚的边缘特质也强化了。除此之外,结局也不同,Mimi没有像《La Boheme》中的纺织女工一样死去,而是以大团圆告终。

剧中的三位女主角各有特点,但是不知是否篇幅设置所限,每一个都略显单薄。Maureen一味的任性、好斗、不负责任,Mimi和Joanne则显得非常普通。而男主角则更真实,更有光彩。

Roger在全剧中总是以一种摇摆和犹疑的姿态出现,他是八位主角当中人生态度最消极的一个。他对一切都是冷漠、怀疑和拒绝的态度。对Collins的归来,对艾滋病互助会的集会,对Mimi的爱情,对Mark的关心与劝告,对Benny的帮助,都显得无动于衷,或是消极的怀疑。Mimi在Angel的葬礼后曾怒斥Roger,说Roger总是“run away, hit the road, don’t commit”,转而和Benny伤心离去。

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生活的困苦和不平的命运。他的女友April吸毒染上艾滋病,在浴室里割腕自杀。自此之后他就变得自闭和怀疑。他在《One Song Glory》中一再重复他的理想——“只要写出一首好歌,一首能给我带来荣誉的歌”,然而他却因为这个理想,忽略了身边的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

直到全剧接近末尾的地方,他卖掉吉他,买了一辆车,离开了纽约。一年在外流浪,没有朋友和恋人的生活,让他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灵感的源泉是什么。于是他和Mark一起唱出了《What You Own》。于是他毅然回到纽约,赎回吉他,回到他们熟悉的东区和破旧的公寓。这一把失而复得的吉他,其实也象征着他生活中一切温情和美好的东西。只是这一次他开始懂得对一切充满珍惜和感恩。


Angel和Collins是这几个人当中性格最直白、阳光和随和的。他们俩是朋友圈中的粘合剂,是出现矛盾时和稀泥的角色。无论对Roger的古怪和冷漠,还是Maureen的恣意妄为,或者是Benny可恶的慈善家面孔,他们俩都能表现出友善和理解。Happy New Year中,Benny的出现引起了Maureen的不满,造成了Roger和Mimi的争吵。而面对这位在除夕之夜把他们锁在门外的昔日朋友,这对情侣只是一会儿递香槟酒,一会儿说笑话地缓和矛盾。

对比起Mimi和Roger的犹豫,Maureen和Joanne的分分合合,Angel和Collins的爱情显得肯定而和睦。Collins生性宽厚,而Angel人如其名。Angel一死,整个家庭立刻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Benny其实并不是个坏人,Angel的葬礼和阴宅都是他出资。但是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却极坏,大都源于他和Mimi的暧昧关系。但是仔细去想,Mimi可以从他那里自由的离开,也就说明Benny并没有逼迫她和他在一起。和Roger分开,和Benny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过是Mimi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自己的选择。是他送Mimi去了疗养戒毒所。电影版本中更是添加了两个细节,为Benny正名。一是Roger离去之后,骨瘦如柴的Mimi一个人坐在脱衣舞俱乐部的化妆间,蜷缩在椅子里,泪流满面。这时Benny出现了,伤心的Mimi拉住了他的手。二是Benny留言给Mark和Roger,说Mimi不知去向,让朋友们一起去找她。

在一群人中,会有每天活在边缘的艺术家,但是还是会有忧虑生活的现实者。Benny不过是后者。


Mark是全剧中最真实,我也最喜爱的人物。几个好朋友中,Collins和Angel虽然是性格最好的,Mark却是反社会性最弱的一个。他没有艾滋病,不吸毒,异性恋,有正常的家庭,之后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一圈人中,虽然Mark和Joanne是情敌身份,两个人彼此却最像。
也正是因为他的背景“主流”,却乐于和这样一群边缘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显得他的可爱。为Maureen整修机器,为了大家的生活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制作以朋友为主角的电影,Mark是这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人,但是他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爱这个家。



歌曲:

音乐剧、歌剧、歌舞剧都有这样的难题:是音乐让位于剧情,还是剧情让位于音乐。《Rent》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凡的优势。故事无疑是充满冲突,转折丰富的,而歌曲和剧情的结合又是如此紧密。剧中有大量的歌曲都是叙事的,即便是一些抒情性质的歌曲,里面也含有大量的剧情信息。比如Goodbye Love,用摇滚、宣叙、咏叹和不断重复的快速略显慌乱的钢琴小调旋律,描写从争吵、劝诫、道别,勾勒出一个朋友四散,亲人早亡,情人分离的凄凉秋天。整首歌旋律连贯优美,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波动,却不现突兀和刻意。

十周年纪念原版卡斯CD中,收录了完整版本的Christmas Bells。这首六分钟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别的歌曲的主题重现,包含了若干段剧情和对话,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完整性却惊人的好。七位无家可归者和一个擦汽车玻璃的人,讲述他们连温饱都达不到的生活。这一段主题旋律在You Okay Honey等四首歌曲都出现了。Roger、Mark和Mimi的对话,Collins和Angel挑选衣服,和卖家讨价还价,Mimi购买毒品等等剧情,都压缩在后三分钟,以自己独特的旋律融合到合唱之中。每一段都能分辨,但是组合在一起又相当和谐。

La Vie Boheme是全剧最热闹的一首歌曲,如果将La Vie Boheme A、B看成一个作品,那么它是全剧人物最多,元素也最多的一首。事实上,La Vie Boheme A是整个音乐剧上史上也少有的多人歌曲,在场人数十几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独唱。念白,宣叙,说唱,教堂弥撒,嘻哈,通俗,节奏与布鲁斯,都融合在这一首歌曲当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一系列的敬酒词,被敬的对象贯穿了波希米亚艺术家们困苦生活的点滴,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文艺界,贯穿地球上的各个大洲,涵盖了导演、诗人、乐队、非法药物、宗教,甚至物理学,还有各种对我们来说不堪入目的词汇。唱到艺术家们血脉贲张,唱到Benny大呼“结账”,和岳丈仓皇离场,唱到所有观众也抛掉了矜持和节制,台上台下一起将情绪推向沸点。

八位主角之中,Roger的歌曲难度最大,扮演他的是著名的音乐剧演员Adam Pascal,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时而苍凉,时而温暖,情感饱满。Roger的歌曲除了一首与Mimi争吵的Another Day和群体歌曲以外,基本都是抒情性的咏叹调,如Your Eyes,I Should Tell You等等。其中以One Song Glory最为动听和抒情。在这首歌中,Roger讲述了他从前的恋情,他的疾病,他的理想和追求。歌曲的伴奏基本只有一把弦调得极松的电吉他,配合Adam略带几分嘶哑的宽广嗓音,唤起了许多人心中强烈的共鸣和同情。由这首歌到Light My Candle的转换安排得很有趣,前一首刚结束,就响起了应合节拍的敲门声,电子乐的键盘弹出了恰恰的切分节奏。Roger前去应门,跳进来的正是手捧蜡烛的Mimi。

Tango Maureen则火热激烈。两首都很好听,后者则简直是神来之笔。
探戈舞曲本身就常常带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无论身体语言还是音乐旋律,都会渗透着一种对峙的气氛。这种对峙可能是略带挑逗的,也可能是极富敌意的。探戈舞曲中男女一般是相对力量均衡的,用到一对男女情敌上,既符合音乐舞蹈特点,又独具创意,非常精彩。

《Rent》的音乐融合了摇滚、民谣、节奏与布鲁斯、福音音乐、拉丁舞曲、重金属、嘻哈。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本身的特点,传达出人物的多种情绪。就连打电话,都似吟似唱,充满趣味。歌曲之间,情节之间,《Rent》衔接得流畅自然。歌曲本身不会误导或者限制演员的表演,舞台上的人物精魂,通过一首首歌曲生动的呈现出来。一个音乐剧的音乐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作者:

《Rent》这个故事,虽然精神上昂扬向上,但情节从一开始就毫无希望,几个人物中有罹患绝症的,有吸食毒品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边缘上。然而Johnthan Larson为何给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呢。我初次观看的时候,很不能接受Mimi莫名其妙地又醒过来——她明明有艾滋病,饱受毒品摧残,又风餐露宿多天,大限将至是当然的。而且,如果揣测Mimi、Roger、Collins等人的命运,这些人作为HIV携带者,也不会在这世界上存留太久。于是,我始终觉得作者改变《La Boheme》的结局是多此一举。

后来了解到Larson的生平,我对他的改编理解了一些。作为一个如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年轻的波希米亚艺术家,Larson在创作《Rent》的时候用自己的美好愿望,为故事创造了新的结局。这样的结局虽然削弱了剧作本身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它反映的是Larson对于生活的希望,是他在困苦之中仍然抱有的对世界的信任。试想,如果你笔下的人物几乎就是你自己和你的朋友,那你怎么还忍心对他们下毒手。

Larson和《Rent》带来的是舞台剧的革命。在此之前,音乐剧舞台剧形式传统,除了零星几部不太卖座的小众作品,几乎没有摇滚剧作。那时的很多人认为音乐剧几十年没有发展,一成不变,甚至不太愿意进剧院。而《Rent》改变了这一切。
颓唐的纽约格林威治村,活泼的波希米亚艺术家,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动感热力的音乐和舞蹈,演员在率性为之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一致。这样的一部剧目,是百老汇乃至世界都未曾见过的。
剧作家Larson用自己的生命向美国人宣告:相信你的梦想,执着你的梦想,实现你的梦想。他说:“我的音乐没有格式,就像美国人的生活,我们只有需要,表达的需要、娱乐的需要,音乐是我的梦想,梦想的颜色就是我音乐的颜色,表达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共同梦想的需要,就是我的音乐的需要,我用音乐表达生活的爱”。

这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连演十多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虽然穷艺术家被房东驱逐,圣诞之夜饥寒交迫,几对恋人中,职业和性取向都不入主流,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昂扬明亮。虽然是脱衣舞娘,同性恋,瘾君子,罹患艾滋病,但它吟咏的是逆境中的爱与扶持。
《Rent》在外百老汇正式演出的那一天,演员们还是又唱又跳,热闹的“La Vie Boheme”之后,台上鸦雀无声,演员们静静地坐在桌边,不能再演下去。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
“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

吉屋出租Rent(2005)

上映日期:2005-11-23片长:135分钟

主演:安东尼·拉普 亚当·帕斯考 罗莎里奥·道森 杰西·马丁 威尔森·杰梅因·贺雷迪亚 伊迪娜·门泽尔 翠茜·索姆斯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 编剧:克里斯·哥伦布 Chris Columbus/Jonathan Larson/Steve Chbosky

吉屋出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