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电影本身,豆瓣评分我给了三星,其中两星是给背景故事,一星给画面与音乐,至于人物形象剧情内容不值一提。题材是好题材,但《救国同盟》这个电影拍的是真的令人感到乏味,就像一块被冰箱放了很久的蛋糕,拿出来看到蛋糕上面有奶油、水果、巧克力和坚果,本以为会很美味没想到一口咬下去干瘪没有水分不说,还带了点冰箱里其他饭菜的味道,令人兴致全无。
第一个问题是主线显得莫名其妙,主线感觉开始的匆忙结尾也是草草了之。这样的剧本设计只会导致一个问题:没有相关了解的观众容易摸不着头脑→十二月党人的形象变得单薄脆弱→观众没有办法对十二月党人产生共情与理解。
1)先说开头,十二月党人起义本是帝俄的贵族军官在拿破仑战争时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进步气息,想改变自己国家所致,但在开头完全不提及帝俄的年轻军官是怎么受到触动、怎么感到差异并且如何萌发出改天换地的想法,却把镜头交代给了巴黎阅兵却用一段文字去介绍救国同盟的成因,不光会让不了解背景的观众摸不着头脑,而且会对十二月党人起义缺乏共情与理解。
2)其次,救国同盟在各地秘密集会时拍得像是家庭聚会或者大观园中的诗会,没有月黑风高图穷匕见的紧迫感和神秘感,各位波雅尔老爷们仿佛像是周瑜与孔明附身,指点涅瓦河畔,谈笑间便可让冬宫灰飞烟灭,一切仿佛都是过家家。
3)再次,理论上来说广场上俄皇及其保王党与十二月党人的对峙应该是电影的最大高潮,但双方平淡的像是在进行军事演习。十二月党人这边没有协调没有指挥,来不来举事全凭自觉,而且也心甘情愿地在广场和皇帝军队进行对峙,坚决贯彻“敌不动我不动”的原则。俄皇也是冷淡的仿佛此番争斗与自己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无关。
4)最后,让我难以置信的是电影拍到绞刑结束就戛然而止,绞刑前的审问或者狱中本可以设计激烈思想交锋与对峙,十二月党人举事最被世人所了解的大批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贵族和贵族夫人也没有镜头,甚至导演都可以交代一下俄皇尼古拉和普希金的经典对话来做一下呼应,但什么都没有。只能说导演拍到后面仿佛就像赶不上回家的二路汽车,匆匆关机走人。
第二个问题是电影的角色形象刻画。
1)电影出现了太多匆匆而过的人物与角色但每个都着墨不多,电影开头我本以为主角会是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结果后面发现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起事军官,电影结束我只能认为本片的主角是尼古拉一世。
2)有点说不上来,电影里每个人物显得过于样板化而不够丰满立体,角色和角色之间没有冲突,单个角色也没有心理活动或者挣扎困顿,整部电影显得一切都这么顺其自然。历史上尼古拉一世亲自主持了对十二月党人的审问并进行严苛的定罪,但行刑前尼古拉一世却自己主动将死刑压缩到六人,其他死刑犯全部改为流放。如果导演将尼古拉一世的前后行为改变拍出来,虽不是凸显尼古拉一世有多慈悲为怀,但至少可以让观众见识到一个更多面的俄罗斯皇帝。
3)电影里的爱情戏我已经不想吐槽了,导演你把谢尔盖的未婚妻戏份和台词全删了对整个电影没有一点影响。
回到电影讲的故事本身。在这里并不想把尼古拉一世单独拎出来大加批判一通,非要说就得把祖孙三代拉出来一起说。在我看来尼古拉他皇兄、他父皇以及皇祖母都没能也没有勇气解决的问题,一股脑怪到他身上不是很合适。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缩短服役期以及废除农奴制算是十二月党人的缺一不可的三大诉求,但正对于当时俄罗斯的命门的只有农奴制这一个问题。
农奴制罪恶吗?当然罪恶。农奴制有问题吗?从尼古拉一世的祖母叶卡捷琳娜大帝一来,各代君主都知道帝俄的农奴制已经成了房间中的大象,必须得以解决。但事实就是,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到《救国同盟》的主角尼古拉一世,他们或有意识但没有勇气去解决农奴制这个问题,抑或是根本无意为之。
一方面说,既得利益阶层总是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来造福其他人的,除非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他儿子亚历山大二世也算知道事情严重性便下定决心改革农奴制,满清政府也是山穷水尽之日才想起来撤销军机处搞责任内阁,因为这些统治者总是明白一个道理:主动帮社会底层发声,总比让他们用自己行动来发声来的要更好。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专制统治是需要皇帝和大小贵族们通力合作才能维持,俄罗斯皇帝每天可能最需要扮演好的首先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地主。波雅尔中的波雅尔,其次再是东正教最虔诚的信徒与最高领袖,最后才是全俄罗斯民众的小爸爸(不是说皇帝小爸爸不爱你们,只是有人更比你们值得被爱)。如果想在圣彼得堡保持威望与宫廷的信任,就不能得罪贵族这一最佳拍档,自然不能对贵族的私有财产——农奴做文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尼古拉一世的祖母),作为俄罗斯开明君主专制的代言人、伏尔泰等一系列启蒙时期西欧思想家的长期笔友,她会意识不到农奴制的问题所在吗?当然不可能,但她不敢解决,因为她不姓罗曼诺夫且得位不正,而且儿子兼皇储保罗也与自己长期不和。她需要贵族的支持与拥护,但由于她的思想倾向又会往往同情残忍制度下的俄罗斯农奴,因此会出现在私人书信中同情农奴却又大肆赠送农奴作为贵族封赏的矛盾行径。
保罗一世(尼古拉一世的父亲),作为一个神神叨叨的皇帝也无需多谈,深夜被一群贵族闯入宫中用鼻烟壶活生生砸死,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被俄罗斯传统贵族势力抛弃的下场。
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的长兄),作为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掌上明珠,自幼接受了可以说是俄罗斯皇族中最好的教育(自由派与传统文化兼具)。他本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作为父亲惨死的间接凶手给他带来挥之不散的阴影,加上亲眼目睹宫廷政变背后的贵族政治影响,使得亚历山大一世没有胆量去拿走俄罗斯贵族最大的那一块蛋糕。阴差阳错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作为当时自由主义风潮最大的弄潮儿——拿破仑的对手,长年的反法战争与卫国战争也需要贵族从政治上和军事上为他提供支持,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大战在前自断一臂。
就像击鼓传花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刻,尼古拉一世发现花到了他自己手上,但他想改吗?未必。长期的军旅生涯带来的保守思维、虔诚的东正教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让他对一切挑战传统的行为感到厌恶。加上即位之初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带来的PTSD,都让尼古拉一世成为当时欧洲保守势力的最大代言人,所以也不难解释日后尼古拉一世东奔西跑所建立的“神圣同盟”了。不过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尼古拉一世最终为他的保守付出了代价。
大体上对于十二月党人我是又恨又爱的。
恨。标题我用了“政变”而非“革命”,就觉得十二月党人组织散漫而没有明确的领袖(就这还要分成南北两个分会),没有施政纲领(一开始说是要废除君主制而后又支持康斯坦丁当皇帝)、没有周密计划(先是打算刺杀亚历山大一世,而后又因为亚历山大一世的突然逝世而又仓促举事),与其说是一场革命而不是说是一场匆匆忙忙的政变。虽然都叫“党”,但相比几百年后列宁所建立的那个却有天壤之别。
不过后面想想也能释然,十二月党人失败的政变更像是用自身的教训为旧时代权力斗争关上了大门,并掀开了新时代的大幕。旧时代的政变夺权、宫闱密谋与刀声斧影往往是小范围、局部和迅速的,只要能争取到最接近核心的权力支持就能笑到最后:摄政王索菲亚敢于越俎代庖的勇气来源是获得了射击军的支持,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大帝——彼得大帝的政变夺权也只靠了一个近卫兵团,第二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闱密谋更是靠着近卫军官奥尔洛夫兄弟们的鞍前马后。但是大人,时代变了,新时代的权力斗争将更加残酷、更加彻底以及更加漫长。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和他的同仁们单纯凭着近卫军的示威与反对就能让莫诺马赫王冠易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并且斗争会越来越残酷。一百年后,俄罗斯的土地上还会见证保王党军队、资产阶级政府的白军与无产阶级的红军杀的昏天黑地,血流漂橹。
爱。标题我用了“浪漫主义”觉得是最配的上十二月党人的词语。不管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和他的同仁们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阶层的春秋万代,还是真关心俄罗斯母亲未来的命运以及她受苦受难的民众,他们都是一群勇于背叛自己阶级和阶级利益的勇士。作为一个保守壬看电影时自己在想,要是自己在当时应该会站在尼古拉一世的背后。不过转念一想,若真是能够转世投胎到当时的帝俄,我应该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成为波雅尔中的一员,而极大概率会成为乌克兰草原上被压迫的哥萨克、彼得堡食不果腹的贫民或者哪个大贵族庄园里的农奴,这么说来我应该是热切盼望着十二月党人的胜利,毕竟他们是为我而战。
若要用一句话来为十二月党人及其行为作结论,我觉得应是,“他们本无需如此”。
上一张我觉得意犹未尽的一个镜头吧,自己内心也脑补了一下:
”父亲知道他们是对的,但不愿也不敢下这样的决心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即便我和俄罗斯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历史重任终将还是得靠你来完成。“
又名:Union of Salvation / Soyuz spaseniya
上映日期:2019-12-26(俄罗斯)片长:136分钟
主演: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帕维尔·普里卢茨内 马克西姆·马特维耶夫 尤里·鲍里索夫 亚历山大·多莫加罗夫 基里尔·扎耶采夫 谢尔盖·科尔塔科夫 维塔利·基什琴科 安东·沙金 阿尔乔姆·特卡琴科 列昂尼德·比切文 Ivan Yankovskiy 亚历山大·奥斯特犹科夫 玛尔塔·蒂莫菲娃 佩塔尔·泽卡维卡 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伊戈尔·别特连科 拉里莎·马莱万纳亚 亚历山大·拉扎列夫 埃菲姆·彼得鲁宁 伊万·科列斯尼科夫 罗斯蒂斯拉夫·贝谢尔 德米特里·雷先科夫 迪米特里·纳佐罗夫
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 编剧:奥列格·马洛维奇克 Oleg Malovichko/Nikita Vysot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