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07-13

裸体漂流记:裸体与废话

今天在《新周刊》上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叫“文明是一件必备的外套,即便我们洗澡时也必须穿上”。

当然我们也有几乎只有在洗澡时才脱下的东西,那也是我们文明的最早诞生的副产品——亚当夏娃偷吃大苹果之后,第一反应不就是找片叶子遮羞嘛。怪不得衣食住行,穿比吃还重要,可见咱们人类文明的核心乃是羞耻心。

今天的主题不是想讲穿的问题,不过这个主题必须从穿引出来才能讲得顺。因为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挑战人类文明核心的英雄——或者叫疯子。

《裸体漂流记》,久闻大名的纪录片,基本我这个故事片偏执狂在近几年内所听说过的纪录片加一起只有三部——《华氏911》,《超码的我》,以及《裸漂》。

三分之一的几率都让我在今天下午的课上撞见了,不好好看实在有点大逆不道。

Ok,其实这也还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一定会有人开骂说这丫怎么老废话。不不不,亲爱的朋友,请有点耐心,被斥为废话的东西,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往往有助于梳理事实本身内在的逻辑性,从本质上最终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况且你觉得我们能说出多么高深而技惊四座的新鲜话?日光之下无新事,我们拥有的不过是古人,圣贤说过的,玩剩下的而已。

故事主角是一个叫斯宾塞·屠尼克的摄影家,漫游美国各州,进行公众人体裸照拍摄的历险。他每到一个地方,都需要不厌其烦地邀请、说服陌生的男女参与他的裸照拍摄活动。有时他对被邀请者予以鼓励,有时则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辩解。不管怎么说,他的拍摄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支持。从一度被巡警拘捕,到后来几万公众参与他的裸照拍摄。许多人通过亲身尝试,由原先的仅仅是好奇,转变为对艺术创造的理解。那一具具不同的胴体,透过屠尼克的镜头,在闹市、海滩、原野和建筑物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宛如活体的雕塑,有时美好,有时令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上面一段不是我写的,电骡上的官方评论而已。我对这部纪录片的题材本身并没有大多数观众所表现出得热切兴趣,毕竟这个社会自我炒作得同志基本已经数以吨计,拍裸照实在只能算小儿科。

人类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能量的,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行为,其能量最终会流失,流到新的时髦动作上。裸体艺术,70年代那叫神经病,80年代叫挑战极限,90年代叫先锋前卫,如今叫just so so 。

所以这个斯宾塞同志的所作所为除了在纽约大街上引起了少许骚动,被警察叔叔拘留了不到半天——罪名还是因为“阻碍正常交通”,因为他命令他的一堆模特儿们扒光后一字排开躺到了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其他时刻基本没有得到任何负面的回应,至少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这种负面回应的段落。

下面是我文章的主题:我并不相信在美国如此宽广的国土上不存在比纽约市民们更加保守的人群,而摄影机伴随斯宾塞跑遍了美国几乎所有的州,我们观众看到的都是对斯宾塞的邀请含羞带怯,欲拒还迎最后放开身心配合的黑白黄棕男女老少们。所以我认定一点:这不是因为全国老美真的已经奔放如斯,而是因为导演在整个过程中主观忽略了旁观者,或者叫社会舆论对于这个行为的评价。换言之,在本片导演的价值观体系中,只有参与者或者当事人的感受是有意义的,社会舆论的评价是无意义的。

要证据?近在眼前:如果导演在乎舆论评价而又要维护主角完成这一项壮举的高尚性,唯一的选择是通过采访旁观者来获得对主角正面的评价。既然通篇这一价值体系是完全缺席的,那么只能说明导演对这一价值体系是根本不在乎的。往小了说,这是一个艺术选择的问题,关系到导演的个人世界观,往大了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观念问题,因为美国人,或者还可以放肆一点的宣布——整个西方社会公众都持有和本片导演同样的心态。

这也是为什么事后我不能苟同我的老师评价这部片子拍的差的原因——我隐约记得她的原话是“这部片子从拍摄上来说真的很烂,但为什么我们看得有兴趣?因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很吸引人。”

敢这么大放厥词,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于某人绝对不是孤军奋战,没错,当代社会不找好靠山就开始叫板无异于自杀,我珍惜美好的生命,所以我的靠山是位大师——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女,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瓦萨尔学院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人类学系系主任,1948年病逝,,享年61岁,她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心理分析学专家合作,首次把通常应用于个人得心理学分析概念应用到民族集体身上。其著作甚丰,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本书——1934年,《文化模式》。1946年,《菊与刀》。

后一本书我相信被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拜读过,那本书讲的虽然是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却在把美国和日本,西方和东方的价值观进行比较时,顺带提到了美国人的价值“建立在一种以罪恶感为前提的文化基础上”,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一个人即使在无人知晓自己的不端行为的情况下,也会为罪恶感所烦恼,而且他的罪恶感确实可以通过供认其罪恶得到减轻。”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感,那么不管舆论怎样对他口诛笔伐,不好意思,我该干嘛还要接着干,只要不违法,警察也是不管的。
这一点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作为“民主自由之邦”,他们每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受约束的个性以及一往无前很少半途而废的精神建立在一种怎样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我对我自己的良心负责,不对别人的看法负责。

同时鲁思阐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即东方尤其是日本文化建立在一个“以耻辱感为主要约束力的地方,只要坏行为不为世人所知,就不必烦恼,供认反而会自寻麻烦……耻辱感至少要求有旁观者,至少是想象出来的旁观者,一个人因公开受到嘲笑与排斥而感到耻辱……耻辱感将成为强大的约束力。”

我想,现在大家也许会比较明白为什么基督教的告解仪式,心理医生或离婚调解人等等涉及隐私的行业或行为在中国缺乏群众基础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用什么眼神在看我。而且,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罪恶,日本文化的核心是耻辱,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庸——我们既充满了耻辱感的悠久传统,又迅速接受了西方以罪恶感为核心的某些行为模式——怪不得中国人老叫自己活得累:两座大山压在背上,焉能不累?

实话实说,当看到影片最后,六万人身无寸缕的躺在机场跑道上,斯宾塞从一个俯角把这一堆铺满镜头亮的晃眼的肉体烙上黑白胶片时,我确实感受不到一点点的色情意味,那一刻每一个观众内心感受到的都是一种雄壮而苍凉的美,那种美又因为采取了如此原始而粗糙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眼睛,而让每一个凝视的人生不出半点邪念。背景是蓝天白云,远方的巍峨群山在人类的肉体前也变得渺小而卑微,这确实是杰作,并且是在那样一个文化体系中,才能完成并流传的杰作。我记得放完之后老师又问了我们一句:“这样的题材要是在中国拍摄,社会会是什么反应?”台下一阵会意的轻笑。我倒是相信,中国社会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力挺与臭骂。这也是中国社会关于一个问题出现分歧时最常见的情况。越是号称中庸的社会,越容易出现两级分化。

所以下面我要说的是我的第二个中心思想:不要肤浅的读解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特别是舶来品。因为我们哪怕站在所谓客观的立场,那无非也只能是中国人的客观,换句话说,就是偏见——虽然钱钟书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与其假装客观,不如痛快的偏见。但是,别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人家的文化精神,尽可能的靠客观近一点,总不是什么坏事。

那么,有人要问:该怎样来解决这个偏见的难题。抱歉,这种庞大的命题非在下目前能力所及,我们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比我聪明百倍的专家学者,忧国忧民的大事,还是交由他们思考比较合适。我先想想怎么解决自己的饭票问题才不至于误国误民。

于是又有人会开骂:你丫废话了这一大篇最后不就是啥也没说!

我很乐意承认他们说得对,只不过:我这篇文章至少建立在先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所以,也不能断然批判我是胡说,既然不是胡说,那就应该算说的正确。很多时候,大费周章写一篇正确的废话,目的不过是为了确认自己还没有被这社会踢出局——走别人的路,让我自己说去吧。

裸体漂流记Naked States(2000)

上映日期:2000-10-25

主演:斯潘塞·图尼克 

导演:Arlene Donnelly Nel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