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仔细找点资料研究一下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的,因为感觉和顽主(1989年9月)差的太多了,创作者肯定是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才会制作出这样的电影,但目前还没有找到足够资料,日后找到了回来仔细改。

影片最大的问题即场景与场景联系突兀,角色没有自己的个性而是被文学气的台词牵着成为完成情节的道具,本应作为影片风格一部分的表演在本片中的贡献可以说是接近于无,以警长最为明显,从头到尾表情鲜有变化,内心更是毫无一丝破案主人公式的动机,影片中,在了解案情后的一个雨夜,警长突然想到了什么,急忙地喊上战士冒雨赶到了案发现场,仿佛发现了窗户对面有破案的线索,观众的注意力被提起,但到了对面后,观众跟着镜头进入了王驼背的视角,警长仿佛变成了外来者,仅仅在拍了几下门没人应之后,警长就放弃了自己的目的,不顾大雨转身收队,冒着大雨、发现线索后却不去追查,无论人物动机还是情节逻辑,这里都体现出警长这一角色的问题,警长不仅在自己的动作和表演上呈现无力感,在观众的全知视角的前提下,他的行为在好几处甚至显出不合时宜的愚蠢,如在破案后,方慧子正在精神病院意图向欺凌自己的医生报仇,而在平行剪辑的另一边,警长却率人赶到了医院,结果自然没有找到人,这时警长脸上严肃的疑惑,实在难说是冷静还是完全搞不清状况的搞笑。另外的例子片中还有如在上文提及的神速收队后,警长第二天马上又返回原地,面对和昨晚同样是打不开的入口,却立即用严肃而果敢的语气命令属下强行破开封锁的盖板,破完之后还脸上还有一丝自我感觉的英明(有镜头展示),仿佛与昨晚判若两人。

总之,警长在影片中对线索的前进和真相的逐步揭开并未起丝毫作用、每次的判断都比观众后知道、所作出的命令(行动)也全都是在观众根据情节猜测得到的范围内,尽管如此,他还总是板着脸仿佛自己已经运筹帷幄,如果这不是粗陋的情节漏洞,我只能猜想这是导演创作意识形态上有意的安排:在全知视角下,并不像传统的悬疑片有一个能唤起观众认同的主线视角(如主角侦探的视角),探案者、犯罪者与受害者在观众眼里均处在同一个故事平面上,并无高下之分,在这样的条件下,本应是英明正义的解放军警长便显出一种异常的滑稽,这个元素与疯子上戏台那场戏中隐约透露的创作者意识形态,正是我所想结合创作文化背景加以探明的。

圣·保罗医院之谜(1990)

又名:Enigma at St. Paul Hospital

上映日期:1990片长:88分钟

主演:蔡鸿翔 陈玛雅 李耕 温海涛 杨代林 吴珊珊 吕华林 

导演:米家山 / 编剧:赵尔寰 Erhuan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