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颜色好,节奏把握好。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一个实验性质的产物,或者看作导演的一个阶段笔记?
这类型举例子的手法很像笔记,有关起承转合的不同表现方式的笔记。

本身这个题材不算很出彩,所以导演应该不是要在立意上说明什么【又不是任何作品都要讲人生意义】,但各个章节在极其短小的篇幅【时间】里都有情节介绍A部分、情节发展B部分、暗示观众或者迷惑观众使人想惯性思考的C部分以及出乎意料的D部分。

如果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都好有梗,用学术的话说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毫无瑕疵的话。只是这几个小章节在ABCD四部分的顺序以及所占时长的区别运用很灵活,如果这个短小精悍的几个手法用在一个大影片里面还能不被各种其他元素影响而失去整体感,那就很棒了。
【其他元素:女演员戏份和导演对女演员的好感度/导演童年阴影影响所以偏执地非得在影片中硬生生扯一段不知道哪里来的某种情结并且和整个影片没什么关系/因为害怕麻烦所以不愿意去更合适但是或许需要吃更多应酬饭的景/敏感元素】



线条简洁,旧旧的感觉像是翻开说明书一样直观。
【题外话这个颜色也很声母韵母汉语拼音啊,也很海尔兄弟小天鹅洗衣机啊,也很伯伯笑了我也笑了,也很“我的沙田柚就是苦”啊】
所以线条直观且利落的手法也枝干性强,更像是笔记更多些。


开篇头一个章回分析:

A情节介绍 一只小鸟想要拔出雪人胡萝卜鼻子
B发展 拔
C暗示 拔出来
D出乎意料 被雪人的头砸死

个人理解:
这个设定很老派。比如卓别林的电影比如憨豆先生比如兔巴哥或者汤姆猫。
使人发笑的就是出糗。但是发展到现在,仅仅是出糗就笑出来的话,那笑点也太低了,而所谓笑点低,有时候不仅是对滑稽的场面感到好笑,而是对事情的理解逻辑上惯性直观。
现在仅仅台词或者表演好笑没什么用,老友记刚出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原因之一就是台词并非直接理解就会好笑,不是“哎呀你个白痴”“噢你竟然骂我白痴”这种模式,而是“你+【比较的对象+暗示对象会做的事情或者描述暗示对象的话】”“…………”
观众会有个思考的过程,反应过来的笑是加入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感的笑,这样的形式对人来说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也就是说如果普通场面里人发笑的原因是因为看到出糗的人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存在得到了积极的正面的确认,那么有思考过程的笑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群体认同感,与人类这种群居性较强的特征对应,并且有猜谜带来的快感——正确的答案【看懂笑点】使人受到鼓舞。



章回二

A情节介绍 一只小鸟在电线上晃悠
B发展 晃悠
C暗示 可能是弹上天去
D出乎意料 触到下一根电线被电死

微妙的差别在于C部分的不确定性,如果章回一里面暗示的后果非常明显,那么章回二的B部分时长更长了,让人有思考的余地。
这种悬起来吊胃口最后给出意外答案的时候观众当然也会笑,大形式或许用在侦探片里更多些,但是这种笑里面微妙的包含对未知情况的形式被破坏了之后的安心,所以如果更喜欢这样的形式,或许那个人很M。
我可能也很M……


章回三

A情节介绍 飞机在飞
B发展 飞
C暗示 继续飞
D出乎意料 小鸟飞来死掉

差别是小鸟作为被举例对象没有第一时间出现,而是在持续的现状中麻痹观众【多数人对现在正在进行的事物是有一种“感觉它会一直持续”的依赖心的】,而小鸟飞来在观众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死了,节奏的突然紧促。


章回四

A情节介绍 一只小鸟与运转的机器在一起【伴有音乐】
B发展 机器、小鸟、音乐节奏同步,小鸟探头看看管道那头有什么
C暗示 看到了某事物
D出乎意料 被吸入管道


因为上个章回的小鸟没在第一时间出现,为了节奏的错落性,这次它出现在一开始,并且与音乐还有机器一同运动,音乐的鼓点对人的精神是有暗示性的,这个章回出现在整体中段,通常影片中段也应该置入一些愉快的或者放松大脑的元素,不用怎么思考的,才会使得紧凑情节更紧凑,时间长了不至于精神疲劳。
好比紧张的打斗之后或许英雄被大水冲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失忆,这个时候明知道他去钓鱼也好赏花也罢,跟武林盟主或者镖局宝物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得多拍几个镜头。
又或者打仗呀打仗,人民的智慧无穷大,搞个地雷自己被炸,这个时候女同志终于脸红递过去自己的长头发,这个情节跟战争人民流血流汗也没有特别大关系,但是这种不怎么花脑筋的镜头总是很放松神经。
再比如关系不好的父女去逛街,女儿不停换衣服,总是有各种音乐【这种桥段真让人受不了,烂大街不足形容,烂宇宙了,还是会被音乐鼓舞心情轻快起来,觉得狗血剧也不那么碍眼】
所以这个章回看似很白痴,出现在中段是很重要的。


章回五



A情节介绍 喧闹,人群,运动会
B发展 预备,起跑
C暗示 枪响,人跑掉
D出乎意料 被枪打死的小鸟掉下来


一般而言喧闹的人群、杂乱的场合不大可能出现在好节奏含义型影片的一开场。除非是部武侠爱情片【儿女情长占篇幅大的】
我个人是这样不知道人群是不是,对于无法掌控的场面,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场面抵触。
所以被安排在章回四后面,也不会觉得过于难受。
而且这里不仅仅是喧闹人群,还加上章回三的情况——被描述主体小鸟没有在第一时间出现。
而且这里的区别是,章回三是一件事持续,这里有经过发展:人群定位判断【是什么声音?在干什么?噢,运动会】、事情经过【要干什么?噢,在赛跑。】
所以这个意外是在大脑进行思考过后的一个突发事件,节奏更为紧促。【理解两件事,第二件事还是看到现象推理得出答案而非直接叙述,也没有中间过程,想得出答案必须联系之前的枪响,加上要去回忆,并且在逻辑上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节奏加快就体现在这里。


章回六


A 红旗飘飘摩天轮在转
B 小鸟飞飞停在过山车轨道上
C 停顿
D 过山车过来碾死小鸟

我觉得这个部分偏向悲剧手法。
明明知道会被碾死,停顿的那一秒里面只会有种“快来吧快结束不然心脏受不了”的提心吊胆,最终得到碾死的时候反而“总比停顿着乞求不要过来但是明知道不可能的这种难过的心情要强”。
这种心理或许是人的一种自尊心的作用,让得知不愿发生的后果的人有压力,与自己的求生本能在乞求的状态对峙,一方面无法抑制人性本能,一方面不容许自己示弱,不容许自己看到自尊软弱的一面。所以反而希望赶快结束;即便不是希望赶快结束,也一定在停顿的一秒感到不好过。
【除非没有能力认知当前情况】
章回六这种手法或许多数用在悲剧或者励志片里。
【悲剧用它加强绝望感,励志片给出相反结局使人感到鼓舞】


章回七

A人在打羽毛球
B准备发球
C以为顺利发球
D小鸟飞来拍死【利落地】


这个设定让人心理产生微妙的挣扎。
一般对一件事或悲剧,如果有一个非过于不可控制意外性事情作为原因,或者导致悲剧的原因具象到了一个人,或者单独的一个被独立出来的个体的时候,人就会开始判断。
要么判断为“两力平衡”,“自己找死”,“都怪别人”,要么就是这件事本身对不对。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说打羽毛球的人让小鸟死去,也有人会说小鸟自己不该飞到那里。而有趣的是有时候并且多数时候意外的发生没办法将责任归咎于一方。做出判断又必须说服自己,自己做出判断然后自我否定,对这件事情本身会因为疑惑与不确定无法释怀。
好的影片或许会用上这一点。想到阿黛拉非凡冒险里面的意外,以及盗梦空间类型的结局模棱两可【形式上是差不多的,都是无法判断然后因为不能释怀而回味】



章回八

A 夜里
B 鸟鸣,钟声当当当
C 潜意识放松
D 鸟飞来撞破玻璃

这个应该是作为收尾的一个暗示,这类型故事,被罗列情况或者情节章回都在同等级,如何收尾?这里的夜里或许是个暗示作用。
夜代表一日的终结。



就这么多了。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童仔找你玩
或点击个人页面进入豆瓣站点玩。OUO

生命的三秒半Three and a Half Seconds About Life(2009)

又名:三秒半的一生

主演:未知

导演:埃兰·希勒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