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art Hall Project打卡
地点: Left Bank, Leeds, UK

到头来还是免不了被情怀打动,只好廉价地卖一波情怀。看到上面评论说16年有一场就在Goldsmiths的Hall Building放的,然后有个小姐姐边看边哭,觉得真的很能理解。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是不可复制了,那些激动过我们的名字,葛兰西、霍尔,霍加特,威廉斯,晚年写《世界的苦难》的布尔迪厄,那些出身平民家庭,最终又奋身为普罗大众代言的知识分子,they all gone.

其实从霍尔和阿多诺,同是文化研究大家二者对爵士乐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前者始终乐此不疲地拥抱来自普通大众的文化,这种精神底色后来也直接影响了伯明翰学派的第三代学者,威利斯亲口回忆说他们跟霍尔读研究生时大家会经常聚在一起聊电视剧,流行音乐等话题,大家都乐此不疲。而出身精英家庭的阿多诺则对当时流行的爵士乐厌恶至极,觉得那是堕落的拜物教,是物欲横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后面的大佬们一个个也都不太接地气,更擅长哲学思辨和理论原创。但是对我来说,人文学术一定要有现实关怀,对普通人的生命感兴趣是很重要的,始终对世界正在发生的,伟大的,令人激动的文化过程保持开放和好奇。一定不能做成象牙塔里的死学术,脱离大众,自我封闭,仅满足知识精英群体在智识上的个人趣味。

我从霍尔的精神底色中大大受益,也希望继承这种实践传统。可是当我来到文化研究的发源地英国尝试去参与历史,去介入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时刻,却发现英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文化研究课程都已抛弃了霍尔开创的实践传统走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象牙塔思辨之路。我们曾经无比珍视的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有机联系(organic link)已经被切断,学者们不再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并为他们发声,就像威利斯说的"文化研究已经抛弃了工人阶级"。

这种失落感大概和霍尔会有相同吧。纪录片最后最戳心的是进入2000年,霍尔在访谈中亲口说"It's the first time I found I'm out of time now". 没错,霍尔老了,不合时宜了,和这个更加崇尚个人自由的新时代格格不入,甚至他最时髦的Miles Davis爵士乐也早已不入流了。大概他会很孤独吧,老霍尔可是来自如火的60年代,伟大的60年代!那个学生上街抗议战争、工人罢工争取福利,每一个人还在言说公正与权利,许诺着团结与斗争的年代。毕竟他曾经那么深深地介入和活跃在20世纪下半叶几乎每一场重要的文化讨论,并始终在战斗开始时站在普通人、大多数人那一边。可是新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了,或许这个六七十年代的明星知识分子本就不需要新时代多余的追捧。后来他的归宿我们也都知道,放弃伯明翰大学教职,选择在开放大学任教以便更多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献给尊敬的Stuart Hall教授,你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

斯图尔特·霍尔计划The Stuart Hall Project(2013)

又名:霍爾計劃

上映日期:2013-01-18(迪拜电影节)片长:103分钟

主演:Stuart Hall Catherine Hall 

导演:John Akomfrah / 

斯图尔特·霍尔计划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