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一年级的旺扎想买一双雨靴。旺扎的父亲却只关心麦子的收成。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旺扎的雨靴》予我的最大印象,或者说,制造的观影错觉,是藏地的时间,好像倒拨回到了过去的东部乡村。而且这一拨,就是二十年前。
所谓二十年前,是物质上的匮乏,与县城的距离遥远,靠天吃饭的年复一年,是对话靠喊、买东西靠赶的上个世纪末。
父亲买了一只铁皮青蛙。旺扎的玩具,惹得周围同学羡慕不已。
但是,全班唯一没有雨靴的人,也是他。
铁皮青蛙这个玩意,属于很早以前的玩具。拧紧发条,它就扑哧扑哧,在课桌上跳。那股欢快劲,正是记忆中,课堂学习间隙,没有老师大人参与的自在童年。
那年头的人们,当然需要穿雨靴。电影也提了一个穿雨靴的细节:天气热,穿久了容易脚臭。与之对应的童年记忆,如果没有一双雨靴,恐怕会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只是一旦怀疑买雨靴的必要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无法成立了。
我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旺扎的雨靴》的年代感——譬如人们信赖天气预报,电视机里永远不停在放1986年版的《西游记 》;空无一人,倍感孤独的学校操场,连课桌椅都不需要做旧处理;课中的孩童们情感饱满,跟着老师大声朗读。
光线明亮的画面,并不会制造过去的还魂。一个没有野心的儿童故事,也不会引出民俗猎奇。一如既往,《旺扎的雨靴》倒更像藏地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位置,是一块珍贵自留地。
明亮的画面,令墙壁的黄土发白,马路平整,似乎加重了数字摄影的特性。我的错觉,一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这里。想回到安静过去,又总感到一些诧奇。
买双雨靴的故事,其实不外乎这家子人,差那么几个钱。一个铁皮青蛙,一张羊皮,一双雨靴,搁在那个几乎没有家具摆设的小屋之中,完全成立。好比消费主义盛行、攀比成风的今时今日,你很难相信,还有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一个小朋友想要的刚需物品,却不可得。
电影并没有一波三折,甚至称不上好事多磨,而是反复在上学路,课堂上,家中和田间。
一家之主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把儿子的心愿放在心上。下不下雨,雨势大否,它影响波及的,是快收成的麦子,而不是上学路上的儿子。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想买。好在呢,旺扎有了雨靴之后,他也没有生气——我们把他的反应跟田间地头打架相比较的话。
也许是父亲脾气暴,旺扎年纪小也听话。旺扎没有表现出电视剧戏码的哭闹,总归还是一个好哄骗的年纪。不知何处飘来的塑料袋,是旺扎的红气球,也是肥皂泡的雨靴梦。买了雨靴之后,母亲还故意不告诉他。晚上睡觉,旺扎还把雨靴放在枕头底下,这些称不上故事的细节,都是单纯的幽默,有股天真傻。
电影前半段,讲旺扎想要一双雨靴。有了雨靴,后半段变成老天要不要下雨。小孩子的事情,让渡到了大人的世界。一个小孩踩水洼的顽皮日记,变成了老天要不要下雨的大远景。
《旺扎的雨靴》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固定机位,保持一段较远的观察距离。吕松野的距离感,在麦田放水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打架的场面,完全被隐去。电影同样有情感的节制,但这是观看过程的陌生,还是我们有意无意制造了情感的屏障,毕竟那是一个偏远,发展滞后的藏地乡村。
阿卡雪达尔说,明天有暴雨,不过我应该可以挡得住。
结果,他无剑可持。
《旺扎的雨靴》制造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童年暴雨。你想吃佛祖的糖,想要铁皮青蛙,想要一双雨靴,那都不过是小小的,希望能被满足的愿望而已。
有成年人看来,觉得可笑,那是太轻而易举。但大人的世界,求水祈雨,又希望天气不要影响丰收。那就好像,麦子的收成是个麻烦,小孩子的成长就不是麻烦。就好像在放养的状态下,他们,我们,都曾经那样子长大。
为了吃糖,《旺扎的雨靴》安排小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不是抢,不是偷,是跟您要的。”
能把小孩子的愿望实现,处理得如此烂漫天真,这一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部《米花之味》。
它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亮色,还有与山川大地原野天空的古老对话,最后结束于与神同行。童年之于成长,时间之于生命,何等之漫长。



旺扎的雨靴(2018)

又名:Wangdrak's Rain Boots

上映日期:2020-08-07(中国大陆) / 2018-02-21(柏林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周拉多杰 朋毛样专 金巴 先玛吉 尕代扎西 东主才郎 完玛多杰 尼玛太 才多 乐加才旦 

导演:拉华加 / 编剧:拉华加 Lhapal G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