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基本上就是一部萨姆门德斯风格的影片。看过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的影片,一定会被影片中的细节和精辟的台词印象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凯特温斯莱特会爱上他的原因。巧的是,该片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采用的制作手法都与萨姆门德斯的影片如出一辙,这也难怪该片会荣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睿智的爷爷生出了平庸而又窝囊的父亲,而这样的父亲又和略显自恋的望子成龙母亲结合,生出了全能型天才儿童。这样的现象,在维特的父亲里欧看来确实很吊诡,其实维特本人其实稍微遗传自隔代的爷爷,只是比他的爷爷更深入,正如他的干妈所预言的那样。可见,一个人是主还是奴、是君还是臣、是尊还是卑或者是贵还是贱,几乎都是先天决定的,无论后天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既定事实。


有一位网友说这部片子是一部儿童励志片,这一点确实恰如其分,毫无疑问。只是在看这部影片之前,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心理学和哲学素养,才能看得懂这部影片。当我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就觉得制片方已经做足了这方面的功课,才造就了如此精致的佳片,并用吊诡的情节作为细节,诱导观众去猜测。

无论是影片,还是小说和戏剧,贵在精致的台词和丰富的细节所带来的文化底蕴,才会在最后赢得满堂彩。

维特干妈的预言给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天才维特所出生的家庭,是上帝和众天使精挑细选的结果,正如主耶稣基督和唐僧所出生的家庭,是上帝和如来佛拣选的结果。维特的出生,其实就是上帝对他们一家子的恩典,尤其是对维特爷爷的一种补偿,使得爷爷原本的遗憾,在孙子的努力下成为现实,总算为死后瞑目的爷爷带来了一点回报;苦逼而又窝囊的父亲,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天才儿子,才不至于带着全家人因为他的失业,陷入无尽的沮丧;略显自恋的花痴母亲,自不必说,尽管被她的天才儿子欺骗而感到失望,但是由于天才儿子的自主而又独立,且成熟的个性和举止,使得她原本不抱希望的夙愿,终于得偿所愿。


上帝是公平的,一个家庭的后辈降生,即源于长辈前世的表现,又源于今生的修为,因为自己的子嗣必须与自己的德行匹配,才对得起上帝的恩典,否则自己的孩子,会在自己的造孽下,由此走向夭折。可见,自己的品行对自己的后代尤为重要,这一点爷爷已经在遗书中对他的儿子和儿媳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于有位网友在评论上说:“或许是仍以一个姐姐的身份,或许是以一个等待他长大的人的身份。我不知道。”其实,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后者,甚至他们两人已经成为情人了,以干姐姐的身份到剧院捧场,已经不可能。她已经陷进去了,表面上看维特是失恋了,其实根本就没有。

只是,这就要涉及到心理学层次了。请看,维特与伊萨贝尔在泰国餐厅(店名就叫“曼谷”)里的对话。维特的自白,就已经揭晓了答案。

你知道吗,女性一般都比男友小7岁 。
而男性的平均年龄会比女性少7岁 。
所以,一个女人会守14年的寡 。
而我们刚好可以同年死去 。
女人的性欲会比男人晚10年产生 。
所以女人应该选择小男朋友(那我们做爱怎么办?)

哦,这一点看来你得再等几年 。
做爱只是DNA的交换 。
年龄只是数字而已 。


你们想想,这段话的分量有多重?这段话重的吓人。如果你们是女人,或者熟悉女性心理的人,试问她们如何能够抵御得了这样的理论?根本无法抵御。更何况伊萨贝尔刚刚失恋。她若是一个蠢女孩和傻女孩,成为维特的干姐姐是有可能的,因为有许多这样的女人没有权衡利弊的能力;她若是一个古灵精怪和聪明伶俐的好女孩,那她就会反思这段话的内涵,权衡抛弃这个“小弟弟”的利弊,除非她能够找到一个比维特还要好的男人;若找不到,那么她此生就会懊悔不已,因为现成的小金龟就在她的身边。再者维特本人就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变成她那脚踏两只船的前男友,这也就意味着前男友的变心并没有错,伊萨贝拉确实一文不值。这样一来,她下辈子还怎么活?精神崩溃是一定的,于是伊萨贝尔也只能回到维特,她心目中的“小弟弟”身边,毕竟维特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十二岁男孩,与他分手的代价实在太高昂。

根据法国关于爱情与性的标准,衡量一个男人是否是绅士,取决于是否被动接受女士的拣选,也就是说,男女之间的相爱和交配,不是掌握在男方手里的,而是女方手里。整个欧洲基本上以法国文化作为标准的欧洲文化,也是以“女士优先”为原则的另类解读。想一想,德国著名的英语音乐专辑《舞动精灵》里就有一首歌《上帝是一个女孩》,很形象地描述了女孩或者女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即站在男士的角度,应把女性当成上帝来对待。若女士提出上床的要求,那么就算男方走运,这说明对方已经认可他,作为女士的另一半,同时也可视为她对他的一种恩典;相对于男士,在爱情、婚姻和性方面,都没有主动权,否则就会被视作愚蠢和下流,唯一主动的地方是做爱的水平和对事业的执着——上帝曾经对该隐说过:若你做得好,必蒙受神的悦纳;若你做的不好,罪就会纠缠你,你所要做的就是降服它。例如《绝代双骄》里的燕南天执着于武学的精进,却忽略并辜负了一对姊妹花的绵绵情意,结果导致朋友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失散,调查之下才明白是这对姊妹花搞的鬼,于是他的当着姊妹花老大的面,击掌自裁——这是对“风流”的解读,也是男人对责任的肩负所付出的代价。

伊萨贝尔之所以拒绝维特,只是因为泰国餐厅服务员端上来的六盘菜,觉得这个小弟弟太铺张浪费,于是才将钻戒往餐桌上一放,临走时维特还强调要反证给她看。于是,才有了帮父亲抢回公司的一幕,从而使得维特的干妈目瞪口呆、钦佩不已并心甘情愿地充当干儿子的马前卒。诚然,女钢琴家对维特的态度也一样,只不过是出于同行间的一种赏识,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孺子可教也。

一个男人是否有女人缘,取决于他是否是女人心目中,专门用来遮风挡雨的一棵参天大树,或者是以这棵大树为原料,做成的一根拐杖、一把利器或者是水泥里的钢筋骨架。通俗地说,作为男人,当你将女人视作一股又脏又臭的屁,那你即将俘获对方的心,就会为时不远,若人家错过与你结合,那她就会恨你一辈子,她不仅会尴尬,而且还会为了你而去犯罪,这就是所谓的“酷”;作为男人,当你将女人视作芳香四溢的一朵鲜花,人家的心非但不能被你俘获,反而将你当成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就算你强行占有对方,人家照样看不起你,因为你玷污了她。这是即微妙,而又神奇的现象。

再回到伊萨贝尔在观众席的表现,迷离、彷徨和不知所措,如果是以姐姐的身份来捧场,没有必要这么尴尬。其次,她没有带男友来剧院,在这种场合不带男友前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在没有结婚之前,频繁约会是很正常的,她的男友即使没空,为了她请假也行啊,在这样的重大场合,为什么要缺席?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她的男友只能在台上,他就是维特本人,这也就是伊萨贝尔为什么会选择坐在第一排的原因。要知道,维特的其他亲人和朋友,包括导师女钢琴家都离维特演奏的钢琴很远,唯独伊萨贝拉的座位离维特很近,且是观众中唯一献花的,若是以姐姐的身份去捧场,按理说应该坐在女钢琴家旁边或者附近,而且必须坐在维特父母看不见她的地方,而她却故意从维特父母身边经过,径直朝前排走去。

其次,若伊萨贝尔已有对象,且对象不是维特,那为何要向维特献花?她完全可以像其他观众一样拍手鼓掌。若我们用换位思考来想一想的话,答案不言而喻。一般而言,只有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才会向所爱的女人献花,鲜有反过来由女方向男方献花的。如果我们说是伊萨贝尔在追求维特,那么整个故事就算说得通了。

论作用爷爷和伊萨贝尔一样大,只是爷爷是头,伊萨贝尔是尾。父母的作用并不大。女钢琴家只是画龙点睛的角色。最了解维特的是维特的爷爷,而伊萨贝尔是维特的红颜知己,是维特拜服者。本片不愧吸收了萨姆门德斯的电影风格,故事含蓄而又简洁,并以巧妙的细节和精致的台词取胜,确实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 外语片奖,则一点也不冤枉。

平心而论,许多国人只能看一些肤浅的作品,看不懂深层次的作品。这也难怪,看了那么多影评,许多人对影片的评论,大多有点差强人意,鲜有深刻的。加上有许多人都不了解西方,尤其是欧洲。也没有人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基督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西方人的文化底蕴并不比我们低,我们确实低估了他们在文化造诣上的能力。

想飞的钢琴少年Vitus(2006)

又名:钢琴小神童 / 天才少年 / 维达斯

上映日期:2010-05-28(中国大陆) / 2006-02-02(瑞士)片长:100分钟

主演:法比齐奥·波萨尼 泰欧·盖尔基 朱莉卡·詹金斯 布鲁诺·冈茨 苏珊·昆兹 

导演:弗兰迪-M.米偌 / 编剧:Peter Luisi/弗兰迪-M.米偌 Fredi M. Murer/Lukas B. Suter

想飞的钢琴少年的影评

Anita
Anita • Vi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