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伊斯坦布尔住过,如果你是一个穆斯林,那么这部电影的开头一定会马上吸引住你。Bash roli Muharremning ezen sadasida teret alip ocaq acip jay namazni salghanliqini korup Istanbulgha yanip qalghandek hes qildim, U tush kebi guzellik sheher……
本人看的是无字幕版的,不知是不是有人看到了有其他语言字幕的版本。所以,如果你不懂土耳其语(或任何一种突厥语),对伊斯兰文化和苏非主义也完全没有概念的话,这部电影对你而言,便只会是一个简单的发了疯的人的故事,只不过捎带手向你展示了异文化而已。
故事的起因是某苏非教团的领袖梦见了主人公Muharrem应该管理教团房产租金的征收。便向主人公Muharrem和他的雇主Ali提出了要求,每天晌礼之后,让主人公到寺里去帮忙。教团更是为主人公在寺里提供了单独的房间供他居住,在教团未来的接班人Ra'of的劝说下,他离开了父母留下的房子,搬入了教团中心所在的清真寺。由此开始,他的生活完全发生了改变。于是这个独居、隐忍、纯净、虔诚敬主、守五个时候、简直可以作为教科书中范例的穆斯林,开始与他之前一直也许是无意、也许是没机会、亦或是不愿面对的复杂的社会发生了交集。社会身份的变化对人内在的冲击较之于外在来的更猛烈。各种问题让单纯的Muharrem无所适从,乱了方寸……
他也有自己的问题,人到中年,不曾婚配,常常在梦中坏了大净。把这些看在眼里的教团领袖打算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当Ra'of向他刚提起婚姻之事的时候,他这个一根筋连女方是谁问都没问,就以已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真主为由一口拒绝了。
身心的压力,社会的现实与虔诚的信仰之间的矛盾让他越来越远离原来的自己。这一切终于在他发现那个在梦中不断与他相见的女子竟是教团领袖的女儿的时候,将他最后的一点神志彻底击穿了。
片中情节的推进是通过大量的细节表现来完成的。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观众那些细节恐怕是都白费了。所以,这里对每一类细节给出几个例子,来个导读,虽然我指出了也不一定对异文化的观众看懂电影有什么帮助吧……

表现主人公虔诚:1.他有事打断记念真主的时候,把数到的念珠次数记下来以便之后继续;2.睡前、饭后做都阿;3.为了礼拜方便,穿着皮袜;4.随时带着大净。
表现他在被苏非教团领袖看重后地位的提高:1.当他走出清真寺时,本来要从几个在路中间谈话的人身后走过时,那几个人向后退,让他从他们前面通过;2.聚礼时他在前排,而他的雇主在教团其他成员后,距离他几排。
表现他的谦逊,隐忍:1.到人家在门外就把鞋脱掉;2.在政府办公室,别人为了表示敬重要吻他的手的时候,他把手向后收,还说了Estaghfir'allah。
细节还体现在从片名到各个角色的名字当中。电影的名字叫Takva,来自阿拉伯语的Taqwa一词,其涵义十分丰富:“虔诚”、“自重”、“禁欲”、“护持”、“隐忍”、“遵行正道”和“敬畏”。看过电影,你会发现每一个词在全片中都有所体现,但却无法用中文的某一个词来完全包括这所有的涵义。该影片的德文译名和英文译名都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意思,至于匍匐于欧洲文化脚下的却并不信奉造物主的现代中国人而言,当然也就只知道且满足于这个译名了。不过,那个翻译距离让你明了创作者的全部意图还差得远呐。对于有背景知识的中国穆斯林而言,也许《敬畏》这个译名稍微合适一些,即使如此,这个译名也不能概括影片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事实上,在英文或德文的基督教神学话语体系中,这个所谓“一个人对神的恐惧”本身也是个常用的表达方式,中国基督教界的中译用的也是“敬畏”二字。) 主人公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意。虔诚到无以复加的Muharrem的名字来自于阿拉伯语H.R.M词根,有“被保护的“、”被禁忌的““等含意。 而坚持让男主人病重、女主人无业的三个孩子的家庭交不起房租就搬走的教团未来接班人Ra'of名字的意思是”慈悯“……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苏非主义色彩非常强烈的电影。整个故事都以一个苏非教团的活动为背景,故事由苏非教团领袖的一个梦引起,冲突的高潮也是随主人公的梦中人在他身边出现而来临的。从影片中这个苏非教团zikr的内容来看,这个教团有较重的什叶派倾向。而其活动方式与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可以算是欧亚大陆上整个苏非世界的一个缩影。数百年来,苏非教团就是这样发展和传承着的。Ularning zikr qilishi we putun turmush sheklini hemmesi ozum qatnashqan we arlashqan. Bular Turkiyelik Turk bolghan bilen xuddi Qeshqer yaki Yarkenddeki dindarlarimizni korgendek boladu.
对于创作者对伊斯兰教信仰和苏非主义所持的态度,每个观众可能都会有各自的看法,我也无意从我的角度来剖析。让我们回到作为全片情节推进的线索的梦来看。教团领袖之所以选择主人公来担负房产收入的出纳是因为一个梦。令主人公精神恍惚的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梦。而他梦中的女子,竟是教团领袖之女,也是本来将被许配他为妻,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人。这难道不是真主早为他安排好的绝佳姻缘么?如果主人公了解到这一切,那么他也一定会对这一造化惊叹不已,而他们夫妇二人在他梦中的行为也就不再是非法(Haram)的了。同时,作为穆斯林,通过婚姻建立家庭也是义务(Farz)。反观全片的情节,主人公对教团领袖提亲的抗拒也是最后导致他迈向神智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他最后失智卧床,终究还是由这个女子来照顾他。真可谓是“前定( Qadar )如大海,自由如小舟”啊。
在全片的最后,教团领袖在介绍主人公的情况的同时,提到并解释了四个概念:
سیر الی الله - سیر في الله - سیرعن الله - سير في الاشياء
这是在冉巴尼信札( Mektubet-i Rabbaniy)和阿尔巴尼亚的Mustafa İsmet Garibullah的著作中都提到的内容,是对精神认识程度的总结。译成中文,就是:“向真主靠近;意识到真主;从真主上回归;探索并认识事物”(笔者中文翻译未必准确,毕竟不是干这个的。汗)前二者是在精神上的提升,使得到提升者了解到毁灭与生存。而达到并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往往忙碌于自身的功课并沉湎于对真主的爱,对他人无法做到有所裨益。而后二者是精神和认识的回归,其回归是使人获得引导和完善的等级。觉悟和获得使命感而回归尘世是完美的信徒才有的品性,也是圣人道统的真正继承者。(我再拿中国的佛教话语体系说一遍,那就是:先要出世,后要入世。出世修行的结果只是自己获救,而出世得道后又入世的才能弘扬正道。)这段解说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在电影结尾的,通过教团领袖之口发表的这段解说,恐怕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
创作者通过这部影片促使我们思考:信仰怎样才是被正确和良好的履行了的?有着圣洁的信仰的人又该如何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走在真主的正道上?当然,每个人、每个派别对此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回答。而,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里往往是苏非主义在成功的回答着这个问题。
最后要提的是,37'58"开始的zikr的调式也是一首维吾尔传统民间歌曲的曲调。
PS: 写了这篇评论几年过后,发现原来我改不了的电影译名被不知道谁改成了我文中属意的《敬畏》。

一个人对神的恐惧Takva(2006)

上映日期:2006-09-10片长:96分钟

主演:Erkan Can 

导演:Özer Kiziltan / 编剧:Onder Ca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