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冷战初期,美国政治策略上运用传播学和媒体学把意识形态战争一意孤行地做到了极致,培养了两个好斗民族。然而俄罗斯和美国西部的柔情,在这场意识形态战争中被绝对压制。毛的行动也是受到影响后的结果,大跃进和文革之过激、之灾难性后果都不再显得孤独——看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做功,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50年代起,中美少年的教育环境有相同之处(都很乖),都成长在政治谎言和封闭中,成长在政客与电影氛围的表演性和华而不实中。美国人引以为豪的言论自由,可能和中国一样也是意识形态内部的言论自由,是一种在自由内部的自由,这是欧洲人(Ira O. Wade, 1971)早在批判启蒙思想(探讨libertinism和笛卡尔主义之间复杂关系)的时候便阐述了的问题-自由主义并不是一种理性主义,这解答了美国民主理论的悖论。

电影中一幕,美国举国上下做遭到原子弹袭击的演习,全民躲入防空洞,全军出征,全城皆空,整个北美大陆响彻原子弹警笛。当这一刻被电影描画出时,整个荧幕表现的只有满满的荒唐。使人忍俊不禁地问,难道人类没有脑子沟通,只能如此武力解决冲突了吗?这难道不是野蛮,还是理性的现代文明吗?

但美国确实有其优秀之处,正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其优秀之处一样。承认美国第一点,有钱,在货币上他们是用19世纪的殖民贸易和之后的烟草毒品军火贸易迅速完成资本积累,又在冷战后发明了金融。其次受英国父母的历史文化影响,其教育起步便是现代文明,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创新思考能力,是20世纪时中国远不能比的。科技(网络、苹果、航空、军事),民生(人均收入、小康普及),都市生活环境,大学教育与文化生态,这些领域的构成一套完整系统,使他无法不成为天然的强国。其他国家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都在追赶他的系统。

很有意思,作为国家,科技、民生、意识形态,这三点决定着是否是强国。但这些观点都在一个更大的认识盲点中,可见的权,我们凭借它来定义强弱,但不可见的力却在决定性地影响着可见的权。克里斯特瓦在语言学上提出的新分析,关于语言的质(the symbolic)和韵(the semiotic),她强调没有韵语言的质便不复存在。这个理论,可以继续在人类社会权力的循环中得到使用和分析,试图去分析不可见的力是如何影响可见的权的,这种方法一旦变得“可见”,将带来不可思议的一场转变。

原子咖啡厅The Atomic Cafe(1982)

又名:Atomic Cafe

上映日期:1982-03-17片长:86分钟

主演:保罗·提贝兹 哈里·S·杜鲁门 W.H.P. Blandy 

导演:Jayne Loader / Kevin Rafferty / Pierce Raff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