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3-31

爱噪音:你到底爱谁?

2008年8月,PK14和后海大鲨鱼两支乐队,乘坐同一辆巴士,从北京出发,沿途驻演5个中国城市,完成了一场跨越5768公里的“爱噪音”公路巡演。
在这场巡演结束半年之后再讨论这个事件的本质或许确实显得有些滞后,但细想下来,在五千公里之外,眼泪和汗水已被蒸发,“爱噪音”的种子开始发芽,一些意外发生得太早,一些恐惧才刚刚开始。


一、公共青春以及美腿

PK14:
PK14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元老级的奇葩。
早期的PK14的迷人之处在于,其音乐急促而凌厉,如同患绝症的骑士或是越狱的少年犯,冷漠、焦躁,从不安稳。主唱杨海崧怪异的发音凌驾于整个乐队编配之上,突兀而豪迈,极为神经质,又很富戏剧性。另一方面,他们的歌词也绝不失色,那些失衡的思辨和洗练的隐喻都足以从侧面证明他们的优秀,从而与其它鲁莽的义和团区分开来。99年他们在《摩登天空》上发表的那首《蓝色的月亮》可算是早期的代表作品,吟唱和编配分别辗转于冷热之间。即便那句著名的“让我烂掉吧”在今天看来尚不够隐晦,但已经具备足够的自省、毁灭意识。在后来的《谁谁谁和谁谁谁》和《白皮书》时代里,这种意识则更多地被含糊、温吞的词语所概括,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叙事方式,与从天而降的激昂和悲壮纠缠在一起,翻滚着前进。与此同时,他们的现场则历来以高素养和严谨著称,稳扎稳打,成熟老练。
去年PK14发表新作《城市天气的航行》,弦乐、键盘都被加入其中,华丽而绚烂,博采众长,是水平高超的缂技之作,比后朋克更开阔,比成人摇滚更洒脱。但专辑里也难免出现勇气和直白的丧失,这跟潜在的价值取向和自身的局限有关。

后海大鲨鱼:
从其受追捧程度和专辑销量不难看出,后海大鲨鱼是当仁不让的北京新声。
后海大鲨鱼的成功不在于引领新时尚,而在于他们自身对潮流的准确定位和阐释。汉语这种旧式交流介质在他们的音乐里绝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半生不熟、拼写笨拙的洋泾浜英文。音乐上他们也有独到之处,况不论烂街的二手合成器音色和自制Dance Rock标签,单是神出鬼没、洒脱灵动的吉他演奏,就足以让人惊讶,从而让人忽略掉部分唱腔上的瑕疵。在现场,多余的口红和丝袜美腿搭台,翻新的港台流行歌曲唱戏,正中下怀,对于那些半梦半醒的青少年哪吒,这再合适不过。
07年末后海大鲨鱼的专辑里,少了几分现场的锐气和热烈,但已经开始注重细节。吉他的演奏仍旧抢眼,键盘音色点缀在其中,旧旋律的朝圣,新青年的怀古和狂欢,做作也温暖。至少现在,他们还谈不上什么深度,但从音乐的功能性开发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确实不失为一件得心应手的利器。

二、路人甲的精神余粮

如今,当下主义和滚筒式思考极度泛滥,“噪音”一词在这个语境里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再指向装修扰民或者环境污染,而是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可引申至当代艺术的领域。当然,即便在这个发声范畴里,噪音的前景仍然不够明朗。“爱噪音”中的噪音一词则更为亲民,它与反秩序无关,而是一种带有试探性、又不失风度的虐耳方式。
真正的噪音迷对此当然不屑一顾,公路旅程上的小镇看客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盛大的关注人群,当数各地酒吧里里外外、进进出出的资产游魂。
网络时代总是一幅群贤毕至的景象,穷山恶水也盘踞着世外高人,SNS互动社区每天都在变化,欢迎膜拜。与此相应的是,资讯的通达也到了一种极为夸张的程度,并且,这种宣传捷径正在被广泛地另作他用。大环境下的摇滚乐景观,也免不了陷入此俗套,只是受众群体的名号发生了变化。当年的热血摇滚青年日益式微,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艺青年则成为新宠,但文至此时,其名号也已过气,习惯性的抗议使其陷入二律背反之中,表述艰难。但这并不要紧,丝毫不妨碍这个群体成为“爱噪音”事件坚实的后盾,单是其中的附庸风雅之士就不在少数。
除此之外,时时刻刻把年轻、青春等词语挂在嘴边并乐此不疲的虚假分子则是另一个庞大的群体,音乐是他们放浪形骸、燃烧自我的好借口。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异常单纯,感情完全发自内心,但若是如此,其个人行为、思考能力也值得进一步商榷。这并不是死钻牛角的偏激或居高临下的指责,只是在商品经济无形的压力下,人们往往不愿意表现得那么诚实。理想是好事儿,但自溺于土产幻想往往是另一回事情,它的动机更多地倾向于个人潜在的非法化意识,优劣难断。世界还是那个世界,黑心商贩叫苦连天,善良城管痛恨狗官,我们站在街边拎着碗烩面,一不小心就成了时代的路人甲。
至于马不停蹄的卡车司机,慷慨施舍的中年妇女,自幼打鼓的懵懂少年,其影响日后自会见分晓,现在妄断为时尚早。

三、青年人、神秘的事物与打开的眼睛

春晚变成东北笑星的天下,娱乐节目成为连续剧式的超级模仿秀,平民艺术被侮辱,舶来品被损害,该消逝的尚未消逝,该地下的依旧地下。
这个说的是老一代的无奈和乏力,新一代的命运不至于如此,但境况也未见得有多大改观。既然火焰和绳索被束之高阁,那么其它一切也都皆可忽略。今天的“地下”没有以前那样苦大仇深,更多的,它作为一种自鸣得意的象征存在,并顺应内在逻辑,推进或标榜其生活态度。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看似理所应当的流程之中,话语权真空、身份与个人价值的双重焦虑等问题开始逐渐显现。
资本的侵入也就在此时发生,单从其本质上来看,这与“XXX佳片有约”或者“XX杯职业联赛”无异,都是扬名造势的低级手段。可放在摇滚乐这个特定范畴之内,效果显然不同。微小事件因为资本的融入而被无限放大,它的意义被曲解,价值被浪费,可这是宏观增长下摇滚乐的新型爆炸方式,往大了说,可以看作一个陌生纪元。滋长的是虚荣和耐心,而形成的,是温吞现代派和无厘头摩登。两者唯一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大声叫嚷着,本体不是本体,而是一种态度,生怕他人不误解,生怕不够讨人厌。
必须承认,摇滚乐商业化是一个或早或晚的过程,唱片公司和酒吧演出显然已经无法消化过度膨胀的经济欲望,而匡威也正需要为新的群体找到一个合适的代言者,以重新定位资本链、赢得广阔扎实的市场,两者一拍即合。这自然不是什么爱心工程,如此赤裸、干净的商业活动也让人无可厚非。金钱从来不会自行买断艺术,但它可以给人提供丰盛的口粮,让你忘掉发生过的一切。摇滚乐也从来都不应该被奉若神明,但落入如今这般打着幌子卖艺的地步,难免让人心痛。露天搭棚演唱时,预置机位分毫不差,自带媒体随时跟进,被团购的歌迷顿足捶胸,恨不相逢未嫁时。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伤。

四、来自底层的侵蚀

大型无业青年聚集地豆瓣网早就为这次“爱噪音”之旅建立了mini站,匡威小组的名字也加上了后缀,同期相关纪录片《爱噪音》于前些日子出炉,好评一片,目不暇接,据说现在买鞋还可以免费获得该片DVD一张……这些都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冬暖夏凉的着装新理念,还是自产外销的作坊精品、打口碟变成剪口鞋,这些对爱乐人来说,本都无关痛痒,只是由于他们相互的结合,使人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纪录片《爱噪音》里流畅的剪辑、适时的煽情都力图树立起除偶像标本之外的一种底层榜样,并以身试法地平民化。我们大可以把其中言谈的话语都当作一种炽烈、真诚的表达,但除此之外,我们仍不难发现刻意的反冲、环保急先锋和挥之不去的足下特写,音乐作为过场,形同虚设。在片子的最后,杨海崧说:“很多事情是你过了好多年之后,才知道意义何在。”对于这次的“爱噪音”事件,大概也是一样。
还是刺上几针兴奋剂,以免安眠得太早,毕竟还有着无尽的废话没说完,毕竟在这废墟之上,还能听见一些人的呐喊。至于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秘密潜入行动,还是有多远,就让它滚多远吧。




(媒体稿,勿转载)



爱噪音(2009)

又名:来自Converse的摇滚公路巡演纪录片

片长:73分钟

主演:后海大鲨鱼 P.K.14 

导演: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