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片《八佰》以真实故事为背景,描摹了1937年上海抗战时期工农学军各类人的社会百态。影片里的一条河流不仅隔开了战区与租界,也隔开了水深火热与舒适安逸,使生与死的界限如此分明。
令日本人久攻不下的“东方魔楼”里有的不过八百士兵,但军者的血性和韧劲使他们比千军万马更加强大。一开始租界里纸醉金迷的阔人还能袖手旁观、歌舞升平,呼应着李商隐诗中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折射出国人的病态。而在与敌人的第一次激烈交锋后,他们在河的对岸望着楼里的战士大声喊着自己的祖籍名字,捆着炸弹一跃而下与敌人同归于尽,爆破的硝烟四起,布满城市上空,他们的心里终于泛起波澜,眼里翻涌了泪花,民族认同感不断上升。租界里开始有国人投送粮食药物,外国记者亦为之动容,冒着危险赶去拍摄,让世界一睹中国军人的壮烈。
电影擅用对比的手法,不仅是河岸两侧对比,不仅是平民心态的转变,也有散兵们意志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懦弱逃避,哭天抢地到后来的生死与共,全力以赴。深陷战火的他们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为了表达坚守上海的决心,用生命支撑起旗帜。当我们的旗帜高高飘扬,租界内外的国人骄傲自豪的情感不断沸腾,更多人积极参与了捐款捐粮。日本人恼羞成怒开始下一场屠杀、轰炸,犹如丧失人性的恶鬼,引发屏幕内外的中国人一致出离的愤怒。最后的渡桥将中华儿女的同胞情谊点燃到最高潮,铁栏外士兵们冲锋陷阵一副副血肉之躯跌倒又站起,互相搀扶掩护过桥,铁栏内的人们冲破阻碍,伸出援助,眼里满含热泪。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一片热血。
军者是最铁血理性的职业,同时也是最感性的职业。他们保家卫国,记挂的是四万万同胞,是天各一方的父母妻儿。《八佰》里还将戏曲、皮影戏等元素穿插其中,赵子龙的故事象征着他们英勇的事迹,也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历史如何评说他们全在于后人,十四年抗战的艰难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只窥见了一角,却已觉得心头沉重万千。国庆节欢乐的我们不应当忘记祖辈的伟大奉献,希望这盛世如他们所愿。战争值得被铭记的不止有它的残酷无情,更有来之不易的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此时的激昂澎湃、温情感动无关其他只是关于《八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