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人,依靠一间仓库,背后是灯红酒绿、和平如常的上海租界区。他们似乎是撼树的蚍蜉,在最后的阵地里坚守着胜利的执念。那个时代,日本入侵,死尸遍地、满目疮痍。攘外是重中之重,上海这座堡垒,大部队已撤,中国战局并不乐观,上海若沦陷,下一个被侵占的是南京城。百人之团,对抗万人军队。战,败率甚高,退,不可估量。正牌军队打完了,地方抽调适龄青年守卫上海,他们本以为侵略者已撤出上海,直到到达上海,看到残破的街道、建筑,遇到整装待发的日本军队,他们才慌乱起来。这些人有书生、有农民、有前国军军人,大多数是没扣动过扳机的普通百姓。害怕、胆怯、还没浴血奋战就已遇血逃窜。他们成了“逃兵”,被迫加入到那支仅有几百人的唯一留守队伍中。从来都没有不去经历就能统一的信念,尤其是在恐惧面前。普通人没经历过战争,不懂得握紧枪杆奋勇杀敌,他们怀念老家普通而平和的日子。杀掉侵略者?他们不敢,更不敢去提升胆量守护国土。人的本性在恐惧加持下,只能想到逃离。千方百计的逃离,似乎逃离就能够重新开始这一切。但,这群逃兵军装在身,进不了法租界,更逃不回「乌托邦」。既来之,则战之。战场第一课,在枪杀日本俘虏中开始。步枪在手,子弹上膛。背后自家战士的枪都已抵在他们的脖颈,可这帮“逃兵”还是不敢扣动扳机。老铁(姜武 饰)不敢,老算盘(张译 饰)不敢,端午(欧豪 饰)在山东兵(李晨 饰)的「胁迫」下近距离击杀一名俘虏,只有原三十三师老兵 羊拐(王千源 饰)砰砰两枪,解决两个。直到经历过再一次抵抗,眼睁睁看着从陈树生(郑凯 饰)到一位又一位战士绑满手榴弹孤身跳进楼下敌人用铜板围成「铜墙铁壁」,用「人体炸弹」的方式阻断敌人破墙而入的计划,“逃兵们”的战斗意识才渐渐觉醒。为了让世界看到他们守护上海的决心,更为了让国际报导倾向于支持中国,八佰将士冒死升旗。升旗彻底激起日本侵略者的怒意。当竹架子旗杆被敌机打断,一批又一批战士冲向旗杆用肉体做底,将旗举起。战士们在高射机枪扫射下一一倒下。端午(欧豪 饰演)牺牲。在真枪实弹的战争面前,人性再顽强,也不一定能够战胜命运。
子弹会带走活着的权利,不管你贪生或怕死。洞穿身体的瞬间,也洞穿了最后坚守的信念。好在,最后倒下的姿态,是英雄的模样。
每一天的战斗,都被租界和世界人牵挂。天空中飞着世界媒体,他们把镜头对准这片累累伤痕的仓库——租界里生活着不用入伍参军的各国人民,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奋勇抗争。戏子用唱段鼓励八佰战士,志愿者捐款捐物给与支持。
每次镜头从仓库转至租界,总有一种地狱和天堂的既视感,一边硝烟滚滚英魂遍地,另一边却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看着战士们一次次抵抗住顽强的战斗,租界里的“大人物”们也渐渐萌生反抗思想。
这是八佰将士的胜利,用牺牲换来希望。
特派员(黄晓明 饰)找到谢团长(杜淳 饰),告诉他国际会议延后,现在租界允许战士们撤进租界,谢团长(杜淳 饰)无法拒绝,因为正如特派员(黄晓明 饰)所说:战争,最终都会沦为政治。战士,需要活下去。撤进租界区,意味着要冲桥。冲桥就需要跟子弹比速度,要用血肉换新生。冲桥撤退计划在夜幕掩映,灯光熄灭的晚上。多数战士冲桥,仅剩小部分作为死士阻击敌人。灯熄作为信号,奈何敌人早有准备,投放照明弹,把桥面照亮,如同白昼。远处楼上,敌军机枪手和狙击手伺机而动。尽管租界已经准备接纳这些顽强的战士,日本人更要利用最后机会,给他们致命一击。当谢团长(杜淳 饰)带领的第一批人几乎都倒在枪林弹雨中,第二波冲上来,扶起倒下的战士,再次被子弹放倒。第三波、第四波……子弹擦破空气,像嗜血猛兽。战士们依靠生之本能发出怒吼,誓要搏一搏命。桥对岸,揪紧神经祈祷战士成功过桥的心跳和加油声…八佰将士,争分夺秒与死神争取活下去的权利。租界的世界人民,也不再忌讳流窜的子弹,冲破护栏,涌到租界大门,向着战士们奋力伸出手臂,准备拉起每一个幸运冲到生命彼岸的战士。影片在冲桥之后便结束了,两个多小时,并不觉得漫长。的确,作为观影者,我并没有把每个人物线叙述完整。那个本来被顽强将士感动而重新唤醒良知的的汉奸,那个被嫌弃被排挤却勇敢捐赠物资的租界妓女,那个付出生命为将士传递电话线的青年,那个奋不顾身投入救治中的赌场的大姐大…
也有很多镜头感觉突兀,表现平平,可是电影本就是浓缩的故事,当导演用大篇幅勾勒故事并且表现出内核带给我们感动,引发思考,那这部电影,便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