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代塑造一代人,有年代感的体现是从“上了岁数”之后,当自己一旦成为时代配角,才会抬眼观察其他年代的“孩子”,于是在稍许震惊之后慢慢接受……
父与子
今天所说的父与子是个广泛意义上的代表类别,就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不特指父亲与儿子,也指母与子,父与女,母与女。
我不知道80后、90后以及00后是不是愿意和父母谈谈自己的生活,父与子之间是不是足够互相了解,所谓的家人是不是真的相爱相亲?
《不好说 特想听》 以80、90后向父母述职的形式展开。共4集,每集20分钟左右。
互联网时代,很多职业是非传统的职业,大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子女也懒于解释。而父母其实很想知道,大多数情况是子女拒绝沟通,因为子女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家长不会懂,讲了也白讲。
述职只是打开沟通的钥匙,通过述职可以展开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简单说就是抛砖引玉!
前四期请的四组嘉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总体来讲,四组家庭的父母都是相对开明的,他们能够认真耐心地倾听,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沟通过程稍显冲突的是最后一组家庭,这对母子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以儿子诉说自己多年心结为主。他表现出的更多是对母亲的怨。直白点讲,他认为母亲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和冷酷,以至于自己很少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天天的母亲是位建筑预算员,讲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且有些强势。
首先,天天向妈妈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尚公关,他先问妈妈对时装周的感觉,妈妈回答说,挺新鲜的吧。
↓
天天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将通讯录里的几千人转化成钱,问妈妈怎么想,妈妈说没有这种概念。
↓
然后天天说自己的东家是服装和珠宝,东家需要他去和诸如时装周之类的谈判,宣传自己的产品,简而言之就是打开人脉和圈子并维护关系。
天天说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就是在赔钱,每天买很多假包凹造型,为了在外面拿资源。
天天说自己的工作像私人保姆,妈妈问你累吗?天天说,很累。
于是天天讲了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例子,为了签合同跟人家喝白酒喝进医院。妈妈哭了。
妈妈:“你这么多年都在干这些东西吗?”
天天:“对!”
妈妈:“我就是想要你有个稳定的工作。””
天天:“但是你给过我一句话,要自己买房,买车,买所有。”
妈妈:“人活着得有目标,对吗?”
天天:“没错。”
“坐班是坐不出来的。”
妈妈:“如果不喜欢尽量转行,干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天天:“是啊,喜欢也不喜欢。”
妈妈:“那为什么非要这样呢?”
天天:“因为你总是在跟我算钱啊”
“你知道当我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过来的时候,那种辛酸的感受您能明白吗?”
妈妈:“我为什么跟你算钱,你能不能做到你的最基础保障,当时我是这么考量的。”
天天的妈妈说18岁后,就该自立,不会再提供经济支持,彼此就是借贷关系。
节目组:“那天天借过钱吗?”
妈妈:“没借过。”
天天:“自从爷爷奶奶去世,我的家没了。”
妈妈:“妈妈家不是家吗?”
天天:“对于我的认知不是。”
“你有送过我上学吗?”
妈妈:“没有。”
天天:“你有因为我想吃铁板牛柳,你给我端过吗?”
妈妈:“没有。”
“家里有。”
天天:“你有在我上学的时候,你愿意给我两块钱吗?”
妈妈:“有过。”
天天:“极少。”
“甚至说,我小时候,你们每天都在打架,我活在害怕中。”
妈妈:“这不是都是正常家庭孩子出来的吗。”
天天:“正常家庭会吵架到请别人来帮助吗?”
妈妈:“谁都年轻过”
天天:“你是第一次当妈妈,我不怪你,可是我也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也不希望你来怪我。我特别讨厌责备。……”
天天的第一个怨恨点是责备,第二个怨恨点是妈妈总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活着,用天天的话就是像傀儡一样,没有自由。第三个就是妈妈太过于严厉和苛责,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弄得自己很累。还有就是不够尊重孩子的一些细节,比如天天在洗澡的时候,直接进入卫生间,看天天日记等等。
妈妈角度就是,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就是最优秀最棒的。
……
整个对话间断两次,第一次妈妈控制不住情绪,要求暂停录制,第二次是天天要求暂停。天天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希望被理解,妈妈反思后的表达是,“我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我只希望你好。”
可惜的是节目最终也没能让母子俩相互和解,彼此依旧带着误解与怨恨。
在这对典型的母子间对话中,我看到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父母的影子,他们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带有较强的控制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活成自己要求的样子。于是乎,由于不同孩子的承受能力差异,导致一部分孩子被约束的程度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在他们成年后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表现出了极强的叛逆倾向,并将多年被控制所压抑的情绪释放给自己的父母,以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这种压抑的情绪基本上很难释怀,并很有可能影响自己以后的人生。
也许这就是一部分50后和60后父母的共性,以为孩子的人生也可以像自己的人生一样被父母安排。他们忽略掉了年代差异和时代变化。
比如,就结婚年龄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达,年龄越滞后。封建社会男女十三四岁就结婚,民国时期,稍微延后到十七八岁,新中国之后,有了婚姻法,结婚年龄到了20岁以后,21世纪,越来越多的80后三十岁以后结婚……甚至出现四十岁还未婚的现象。
每个年代有着每个年代的特征,现在的状况是,我们不同年代的人(从30后到00后)赶在了同一个时代,这就出问题了,因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及对外的更大开放,年轻人吸收了更多自由的空气,而年轻人的长辈多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各种类似于催婚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新旧思想的碰撞是新时代的课题,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