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公平的
但教育、资源、阶层等等
则不那么公平
高考已经结束一个多月,考生们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不管是不是心仪的学校,也总算是对十年寒窗有了一个交代。
当很多考生怀着放松的心情享受着毕业旅行、释放着被压抑的青春时,却有一部分考生挣扎在生产线上赚取着马上要面临的“巨额”学费,甚至,因凑不起学费而放弃了学业。
早在2012年,网络上就出现了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一位在银行工作10年的HR,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观察到的人和事,讲述出一个残酷的事:在当下社会,寒门的小孩想要出人头地,比父辈那一代更难。
文章一经发表,便在网上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现实的残酷,也有人认为作者是在贩卖社会焦虑。
最为大众所知的回击则是刘媛媛的演讲,她的演讲核心关于努力,关于勤奋,烹饪了一碗“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的美味鸡汤。
她用英国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作为证据,说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小孩儿,长大后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小孩,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于是,她得出结论: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
她反击的是寒门不再出贵子,而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2017年,郑琼导演跟踪拍摄了六年的纪录片《出路》上映,通过记录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表现了当代青年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来自甘肃的女孩儿马百娟,家境贫困,全家一年的所有开销不到50块钱,她所在的小学只有2个老师5个学生,她是其中最大的孩子。
她喜欢读书,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她想去北京上大学。导演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时候,她刚刚12岁,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家境不好,放学后还要担负起家务和农活的重担,但并没有影响她对未来的憧憬,她的眼眸中充满了希望,走路姿势虎虎生风、一往无前。
三年后,当导演再次见到马百娟时,这个梦想着要去北京上大学的小姑娘已经退学了。15岁的她去往陌生的城市寻求工作,但因为年龄问题屡屡碰壁。别人问她“为什么不上学了?”,她只能尴尬的一笑,不再出声。
马百娟辍学了,她的家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他们认为女孩子最终是别人家的人,生了孩子之后,工作反而会拖累她带孩子。身边所有人都给她灌输了一个“女人最终都要依靠老公”的观念。
最后,马百娟自己也认同了这个观点。
又过了三年,当导演再次询问马百娟的状况时,她已经和她的表哥结婚,再也不接导演的电话。
那个当初眼中有光的女孩儿,终于还是没能去北京上学,她结婚、怀孕,18岁的她,满足了家人,妥协给了环境。
相较于马百娟,徐佳则幸福的多,至少他能专心的完成学业。
徐佳是一个城镇小青年,第一次拍摄时,他正第三次在复读。徐佳的父母都是农民工,但是不会因为赚钱不易就耽误徐佳的求学,他们认为只有高考才能改变徐佳的人生,他们说:“就是爬在地上也要让他上学”。
徐佳的父亲去世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徐佳考上了一个二本大学。
导演第二次跟徐佳接触的时候,他已经是大四的学生,开始四处投递简历。因为不是985、211的重点大学,徐佳的工作找的异常艰辛。
当然,徐佳最终还是获得了一份相对的圆满,他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然后与相恋四年的女友结婚,他希望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和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下一代可以达到袁晗寒(第三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袁晗寒,无疑是这三个主人公中最为幸运的一个。
袁晗寒是一个北京女孩儿,17岁从美院附中退学,父母都是北京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她上的都是最好的学校。
退学后,袁晗寒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聊”,她考虑的只是怎么去处理空闲下来的大把时光。
为了应对无聊,她先后开过酒吧、在性用品店卖东西、去德国学习艺术、回国实习···
最终,她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所有的一切,都和人生起点有关。
寒门出贵子,在这个时代,只能是漏网之鱼。
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农村地区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人。
所以,最公平的高考也是阶层性的考试,有知识不一定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阶层的差距,决定了人生的格局。
生在城市,意味着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虽然如今的商品粮户口不再像上世纪一般狂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与农村有着巨大的鸿沟。
生在发达城市的孩子,有着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名师、名校、优美环境、丰富兴趣培养的教育权利。生活在发达城市里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是社会精英,他们会用金钱给孩子打造良好的学习基础。胎教、早教、课外辅导,这些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领先。进入学校,他们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发挥着最喜欢的兴趣,用最开阔的眼界了解这个世界。父辈的经验耳濡目染着社会运行的法则,他们可以随意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迎接他们的必然是康庄大道。他们,是坐着跑车开向终点的胜利者。
生在普通地区的孩子,他们一样有着受教育的权利,不过因为地区差异,他们与发达城市有着不同的差距。当然,他们一样衣食无忧。不同的是,他们接触到的是中规中矩的教育,父辈拼搏一生,给了他们可以专心学业的生活,但资源的差距依旧存在。看着二维的书本想象着三维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现状。他们可以不愁温饱,但也仅限于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他们的自我安慰。幸好,他们还可以把希望寄于下一代,他们不至于被打入谷底,他们还有这拼搏的希望。他们,是骑着自行车驶向终点的参与者。
而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则是这场竞赛的陪跑着,他们赤着脚奔走在这片赛场,看着有没有自行车爆胎,以期反超,至于跑车则是不敢想象的逆袭。他们能接受教育已经是万幸,为了这个“恩惠”,他们需要付出的则是早晚十几公里的山路或者晨暮之间的耕作,甚至是三餐冷饭的慰藉。他们的课外读物是村里老人的故事,业余兴趣是乡间池塘的打渔,专长则是各种野菜的辨认,可惜这些在考试中都不是考点。他们的父辈对他们的期望是不愁温饱,久而久之,他们也认同了命运的设定。下一代,能盖个新房或者远离贫困,对于他们都是阶层的跨越。“我孙子在城市里摆摊呢!”这就是一个山区老奶奶最引以为傲的光荣。
我们不否认父母的爱不分阶层,父母永远是倾其所有培养着子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阶层是存在的,阶层意味着资源分配、意味着福荫子孙。
寒门当然可以出贵子,不过付出的努力与需求的机遇是不可想象的艰难。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出·路(2017)

又名:出路 / A Way Out

上映日期:2017-12-30(UCCA艺术放映)片长:9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郑琼 / 编剧:郑琼 Qiong Zheng

出·路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