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扬执导,山人乐队民乐乐手小不点主演的电影《大山里的声音》,以浓郁的藏区风情和诗意的画面让声音的元素流淌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虽说,影片表现的是公益支教和音乐启蒙主题,但导演利用影像真实地记录和还原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与文化,同时将现代支教事业、大山教育的真实现状和传播公益理念呈现出来了。或许,正如导演张扬所言:“这是一次寻找藏区最美声音的旅程。对公众而言,是一次关注偏远地区教育的呼唤,对全体剧组而言,则是一次心灵的陶冶与唤醒。”

《大山里的声音》的叙事显现出悠远而诗意的格调,巧妙地从支教者的“闯入者”形象着手,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中突现戏剧性的情节张力,给观众心灵的震撼。有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之称的《大山里的声音》,利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人物的人文主义情怀不动声色地传达了出来。在整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导演张扬和主创人员对贫困山区教育的关注和关心。影片以孩子手牵手唱起支教老师所教授的歌曲结束,这就使得一种希望被注入到了孩子的心中。或许,这是孩子内心最美的声音,最强的生活呐喊,最富有创意的创造。

作为公益类的电影,往往会因为故事的薄弱和影片艺术结构的矛盾而陷入困境。在《大山里的声音》中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影片将故事集中在小不点带领一群藏族孩子寻找身边最美的音乐开始,利用纯净的音乐净化孩子与支教者内心的烦杂与痛苦,从而得到一种灵魂的升华与救赎。片中,小不点到教室与孩子一起合作的天籁之音,就让大山的孩子有了一种希望和追求。每一个孩子,每一个道具,都被艺术化而形成了动感的音符。而当在小不点这一支教者身上汇聚的音乐之时,无形中就将孩子们天真可爱形象的表达而出,更将一种来源于大山纯美的情义与希望动情诠释。

影片中的这些寻找音符的细节,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丰富了故事中每一事件的内涵和意义,而且也大大丰富和完善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不点所带去的音乐和孩子寻找出自己的音乐等事件,都被导演利用魅力的影像记录了下来,而当孩子们拿出自己认为天籁之音的“乐器”时,导演通过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比如,影片中小不点一来到学校就教孩子从生活中寻找音乐一样,具有了一种大爱特质。影片,早已脱离了小家子格局的公益微电影系列的叙事手法,利用大电影的格调将支教背后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关怀,以及电影本身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特色,原汁原味地彰显了出来。其实,影片围绕小不点支教这一主线,对社会、对人性、对美好生活、对道德、对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闪现出创作人员的智慧与大爱精神。

影片的画面处理得非常优美,更让观众体会到了“与日常城市喧嚣截然不同的纯美之爱与天籁之声”。导演利用电影的机器,用电影纪录爱心,用爱心滋养希望,用希望铸就梦想。可以说,电影《大山里的声音》是“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的大爱展示,也是一次对支教集体的致敬,更是对生活与美好、人文关怀的传递。影片中,大山的音乐旋律充满了柔情,却又时时彰显出一种自然美、人文美的独特气质。或许,没有什么可以掩藏住大山里乡村小学生们清澈的眼神、天真的笑脸和欢快的歌声,以及美、淳朴和对生活的希望。

大山里的声音(2014)

又名:Voices In The Mountains

上映日期:2014-09-19(中国大陆)片长:30分钟

主演:小不点 

导演:张杨 / 编剧:张杨 Yang Zhang/彭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