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株水稻,在土地的怀抱里生根,长叶,开花,结实。到成熟的时候,低下头颅,就能看到生养我们的土地,依旧是那样的谦卑、宽厚、隐忍和真实。
——杨春山《水稻的谦卑》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念书的孩子Ⅰ》、《念书的孩子Ⅱ》(“The Reading Boy”)两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共鸣、亦是感慨。他勾起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回忆: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老家小狗的陪伴…… 后来我又深入了解了原雅轩导演的其他作品,如《母亲》、《妈妈去哪了》等,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切实感受到他对中国农村现状与儿童生活的密切关注,以艺术形式反映现实问题,作品朴实且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反思与引导意义!

然而近日我又重温了他的处女作《念书的孩子Ⅰ》,这部影片豆瓣评分为8.7分,是在农村留守问题普遍的背景之下展开,又从普通且典型的人物出发,展示了一爷一孙一狗在农村生活细节,以小见大,虽是以“开开”这个留守儿童为原型,却是以点带面,反映了现实性社会问题:对弱势群体关爱的缺乏、农村留守问题、空巢老人。具有极强的社会代表性。亦向我们展示了人狗、师生、伙伴、医患情谊,影片又通过“燕子姥姥的话”隐性地传达了一种生命观。朴实言语、简单情节架构却激发了观众情感共鸣。

而该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名为路开(李佳奇饰演),年仅九岁,因父母出城务工,与爷爷和他捡到的流浪狗一起生活,开开每天晚上会给爷爷念书听。然而爷爷已然年迈,且患有肺心病,在某一天清晨突然离开了。但爷爷逝世后,开开并未跟随父母出城,怕耽误学习,可在某一天夜里他做了噩梦,半夜醒来很害怕便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问他怎么了,可开开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电话一边哭了。

后来爸爸得知他已三天没有做饭,每天在房屋外泥石铺成的台阶上写作业、与小胆儿啃馒头喝水来充饥。放心不下孩子,爸爸没有办法,花钱找学校尽可能为开开创造出城的条件,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即将上车要去城里的时候,爸爸不让开开带小胆儿,拉着小胆儿的绳子被爸爸挣脱开,又把开开硬生生拉上了车,开开哭着对爸爸说宁愿不出城也要陪着小胆儿,说它夜里怕光,而此时的小胆儿,依然在后面极力追逐开开坐上的那辆长长的公交车,而小胆儿的身影却越来越短……

总的来讲,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其实在2002-2004年期间,留守儿童问题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念书的孩子Ⅰ/Ⅱ》正是一个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一通电话、过年的一句问候似是显得格外凄凉,却是留守儿童的悲切写照。而天下父母,理应生而养之。然而除了留守问题,我在细微之处亦“挖掘”到了影片所传达的其他理念:从细节来讲,《念书的孩子1/2》不止是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亦是对人性关怀的呼吁、是一文化传承的思想教育课程、是当代父母应习得的教育经。接下来我会从新视角分析该微电影的第一部《念书的孩子Ⅰ》。

㈠教育经(爷爷对开开的陪伴鼓励)+(引导/互动)

开开与别的留守儿童一样,父母的一通电话,或是春节回来的消息,使他们翘首以盼,会欣喜好久。而爷爷怕他没有事情做,家里看不了电视,但爷爷不想让他放学后因父母不在而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好好复习功课,便每晚让开开给他念书听。爷爷告诉开开自己不识字,实则只是想鼓励开开,他不刻意指出他阅读中的错字,没有消磨他念书的兴趣。而在影片的每一幕“开开念书”的场景,我也注意到了爷爷其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

1.陪伴。在与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爷爷年迈,疾病缠身,却依然坚持送开开上下学,而每晚的念书,看似是开开给爷爷讲故事读课文,实则是爷爷陪着开开复习功课,以隐性的方式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比直接的说教更有成效,而且在爷爷对开开的教育中,“陪着孩子学习”是影响开开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陪伴不是你能教给孩子什么正确的知识点,而是给予他学习方面的支持。

2.引导。在开开读到错字的时候,爷爷以疑问的方式问开开读音,看似没有直接指出错字,只是说了句:“有啥不认识的字咱要记下来,明天要问老师啊。”实则之后会让开开注意到这个词,他会思考为什么爷爷是那样读,也会去询问老师,学习便多了份自主性。

3.请教。成功的体验太少便会缺乏学习动力。而在开开讲故事的时候,有一幕是开开读到:"唐代有个诗人叫王维,十五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爷爷便“请教”他说:“唐代就有打工的呀?那他多大啦"……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开开是一个“教师”,帮爷爷解答,但却增加了他念书的乐趣,爷爷的互动使开开觉得读书不显得枯燥乏味,且有成就感。

㈡人性关怀主题(关注弱势群体)

这部影片从多重关系间穿插了人性关怀的细节,是影片的另一大主题。

医患关系:在片头,林医生骑电动去上班的路上,递给了开开爷爷一个治肺心病的偏方,后来爷爷有一次病重呼叫了120,也是林姑姑救了爷爷一次。这亦是这部影片的一个点睛之笔,医患矛盾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而爷爷与“林姑姑”这种和谐又似亲人般的医患关系是值得借鉴学习的:真正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在医院,亦在生活。

师生关系:开开的父母不在身边,除了爷爷,王老师对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以温和与鼓励的方式对待开开,使开开在学习上获得了很大的信心,他总会回家后欣喜地告诉爷爷自己读课文被王老师表扬了。其实孩子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路开也不例外。其实不论他是差生、中等生还是优生,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爱,终究会感化他,从而转变为他对学习的热情。

真正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而爱是基础,路开与王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另外,在生活中,教师亦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照顾到他们。在开开爷爷去世后,王老师把开开接到了自己家里,因为开开身为一个孩子,独自在家,尚且会觉得害怕。若从抽象意义来看,亦带给我们一个启发:要关注并且帮助弱势群体。而像开开一样,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亦是需要这样的关怀。

人狗情谊:开开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在内心深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孤独感。然而这种父母亲情的缺失,捡到的流浪狗“小胆儿”却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甚至可以说小胆儿也是他的家人。“小胆儿”原是流浪狗,被开开捡到后便一直跟着开开,而他比较胆小,从不乱喊叫,以至于爷爷以为他是哑巴狗。

开开读课文的时候,小胆儿就把爷爷的鞋子挪到自己的跟前,卧在爷爷的鞋子上听着开开读。小胆儿也很听话,开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小胆儿有着小小的胆子,很害怕王老师家的大黑狗,开开便与小胆儿约定好,若是黑狗再来欺负它,它就大声“汪汪”,开开便会来保护它。所以每次大黑狗来“找”小胆儿,开开便会出来赶它,不让它欺负小胆儿。

在开开爷爷去世后,开开父母回村安葬了爷爷,想着带开开进城,然而由于不想耽误学业,开开留下了。而爸爸担心开开晚上一个人会害怕,就让他白天在家自己做饭吃,晚上去老师家休息,只是小胆儿害怕老师家养的大黑,总往床底钻,开开便告诉老师想回家睡觉,其实他只是不想让小胆儿害怕。老师同意后,开开便在当夜带着小胆儿回家了。

小胆儿和开开一样父母不在身边。有一次开开问小胆儿:“小胆儿,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看似是在问小胆儿,却是自己哭着说出了心里话。小胆儿虽然只是卧着、只是盯着他看了一会,但是它的存在,却已经给了开开很大的安慰,开开知道,虽然小胆儿总不“言语”,但它懂他。只是后来出城,与小胆儿不得已分开了……

伙伴情谊:开开有个邻居——燕子。起初他们会因为看电视换台而争吵,燕子姥姥也告诉开开若是要换台让他回自己家看去,但开开家的电视不能看,没有交电话费。然而开开爷爷去世后,燕子担心开开,总会跑来陪着路开,她告诉路开如果害怕可以去她家,又或者是看见路开在屋子外的台阶上写作业时,她也默默地陪着路开。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开开虽然不曾提及,但他知道,爷爷去世,燕子这个朋友给了他很大的感动。

㈢经典文化的代代传承。开开念的除了课本,还有爷爷给他提及的一些故事与书籍: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亦有作品《三国演义》……他启蒙了开开,让他了解了历史经典人物、历史故事和中国的四大名著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历史的长河是我们要去探究的,名著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通读的。但大多时候,被我们忽略点了,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警醒世人的点。

㈣爷爷去世引来的生命观。影片中也多次提及了燕子姥姥的话:“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一死,就都好了。”“人死了跟灯灭了一样,活不了了。”的确,人的生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每个在世的人都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珍惜”不是吗?

㈤渐行渐远是人间常态。片尾一幕是开开与小胆儿分开的情景,小胆儿拼命追逐开开坐上的那辆公交车,追着追着却没了小胆儿的影子……乡间宽阔的大路,小胆儿的影子却越来越远,几乎看不清了。是啊,人生这趟车总有人要下车,而前进的道路终归要有所取舍。

放在最后:开开要随爸爸去城里读书,但爸爸让开开与小胆儿分开的那一幕,让我潸然泪下,这亦是一个警醒点,因为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总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孩子决定了很多事,但亦有可能给他们内心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很多事情是需要共同商量,不要做一个自私的爸爸/妈妈,伤了孩子的心。

结束语:《念书的孩子Ⅰ》是农村留守问题缩影,亦是一堂思想教育课。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离死别,愿你“珍惜”!


念书的孩子(2012)

又名:The Reading Boy

上映日期:2012-06-15(中国大陆)片长:92分钟

主演:江化霖 李佳奇 原明轩 

导演:原雅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