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成为了工业崛起的牺牲品”

中国工人也是,中国的作坊小老板也是,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德国客户:“我们四五十年前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把我们曾经治理环境的经验拿来借鉴”

“那如果你们加钱会不会改善这些工人的工作环境?”记者问

“不会,这是由牛仔裤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假如我出一千块生产一条羊毛衫,是因为羊毛衫的价值高,并不能保证羊毛衫的生产就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产”

这个纪录片完全站在中国受害者的立场上,将矛头对准德国、美国的大公司和消费者。

全片的口吻就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用一个山清水秀的发达国家居民的身份对处在因自己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生活在恶劣生存环境的居民的居高临下的怜悯、同情、愧怍。

我们不该有ptsd,一看到外媒报道中国不好就说抹黑,的确有很多外媒带有很强的偏向性和双标。但是有的媒体是真的旨在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就像这个纪录片一样,我们要区别对待。

德国生产商则强调中国工人的工资成本还在上升,担心进一步要转移到非洲中部才能维持生存。

这个生产商在企业社会责任上没什么作为,在商业的预见还挺准。本片子是2011、2012年拍摄的,当时的珠三角的平均工人工资是2000人民币,十年后的今天,熟练工人工资基本上涨到了五千元。所以低端制造业正在推出中国,走向人力资本更低的印度、孟加拉、越南等等。

当我们翻看牛仔裤的标签原产地时,我们就能知道当前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在哪里。

在现在很多国内媒体的宣传中,仍然颇为自得地把“世界工厂”挂在嘴边。我对此颇为深恶痛绝。“工厂”,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处于价值链的最底层。帮别人代工生产,就像给别人做奴才还为自己的身份沾沾自喜一样。而且工厂并不全都是都是窗明几净高科技的“超级工厂”,有无数个生存环境堪忧的小作坊遍布中国。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资本的罪恶?是供给的罪恶?还是需求的罪恶?是欧美的大公司为提高竞争力只顾降低成本一再压价,而完全忽视供应商的生产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是欧美的消费者太过追求时髦太苛刻,渴望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风潮款式在不断变化?还是资本的内在逻辑,到底是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说的对,还是需求决定供给更有理?是人性的贪婪的本性和永无止境的需求而我们美化称之为“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如果美好需求就是能够穿上不同款式而价格低廉的牛仔裤,如果是建立在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工人的压迫基础上的,这样的美好需求还不如不要。

只有读书才能更深刻了解,但读书会让人深陷理论。学了国际贸易了解很多模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惨状而于事无补。“关键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那就从不买牛仔裤开始吧。


牛仔裤的代价Der Preis der Blue-Jeans(2012)

上映日期:2012-03-05

主演:未知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