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扬的《冈仁波齐》幸运地成为今年内地院线里的现象级文艺片,并收获近亿票房时,我们很难想到他的另一部影片《皮绳上的魂》也能快速登陆院线。而这一次,导演为我们奉献了关于影像的另一种纯粹:它不同于前者的冷峻白描,不同于前者在表现信仰时的质朴与“干净”,在《皮绳上的魂》里,张扬调用大量的类型元素,它们彼此叠加与穿插,造就了影片独特的风格和个人标签。
简单来说,《皮绳上的魂》是一部能让大多数人高潮的艺术片。
多类型元素包裹下的探索之作
本片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便是多类型元素的融入,在魔幻与现实交替的世界里讲述关于死亡、救赎、复仇以及追逐内心执念的故事。
“死而复生”的主角要护送圣物抵达神祗,以洗涤现世罪恶,这一设置对应着藏传佛教中的某种隐秘预言,电影以这样一个宗教色彩浓重的主题作为开篇,似乎要开启一段虚幻飘渺的旅程。但随后的进程里,主角周围开始聚集各色人物:牧羊女、神秘孩童、追击者们、复仇兄弟,行程中伴随着地域风景的更迭,人物们在路途上经历意外与抉择,这便使得影片步入公路片的节奏里,写实风格的呈现方式又淡化了先前的神秘色彩。同时,追击者在跟随过程中所遇的人和事又给故事增添了悬疑,因为此时导演并没有给出追击者的真正行事动机。
当电影的叙事空间开始被“重构”时,影片进入了第一个高潮,追击者身份的揭开,让本片彻底进入了令人兴奋的魔幻主题里:小说作者(追击者)试图身临自己的小说情节中,探寻其笔下主人公的足迹。一个是现实世界,而另一个是小说世界,但这两个世界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导演剪辑在一个空间里。期间虽有些许暗示,但因为开篇便进入“鬼片”模式所以观众很难察觉真相。
藏域风情里的西部片情怀
电影里复仇作为其中一条主线贯穿全片,角色们渺小的身躯置身在人烟稀少的苍茫天地下,在草原上、戈壁地里、酒馆中弥漫着最原始的复仇欲望,加之剧中人物质感极强的造型和性格,配上陌生的藏域风情,产生了西部片的韵味。特别在开片不久后,以孤零零的驿站为前景,以大漠为背景的构图中,复仇兄弟里的弟弟在风沙中约战“仇人”,两个蛮荒感十足的汉子在对峙中几乎零对白,一只甲虫爬过黄沙,弟弟以迅雷之势拔刀秒掉对手。这里简单干脆的处理风格,让人想到了神作《双旗镇刀客》。同时片中几次出现酒馆场景,发生在这里的阴谋与冲突,也让这部文艺片染上了更浓烈的江湖烟火。
而“复仇”作为西部片中最常见的主题元素,在本片里成为丰富主角人物形象的关键。最后的决斗在古老的准则下进行,充满仪式感,而背负罪恶的主角则看破世俗的纷争,以一种近乎殉道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和解脱,这让护送圣物这一现实行为变得富有寓言意义。这种人物身份的跃升和转变,也是西部片中经常看到的。
《冈仁波齐》是镜子,《皮绳上的魂》是壁画
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里,作家与自己小说中的人物相遇,共同走进神秘而圣神的掌纹地,这种浪漫化的设置似乎也和导演本身重叠,张扬从内地来到这片土地上,用藏人的视角来审视眼前一切,这种虔诚的行为,正好和剧中那位追逐自己小说故事的“疯魔”作家非常相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最终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种荣耀与升华。从这点来说,《皮绳上的魂》比《冈仁波齐》更加个人化,后者真实再现了朝圣这一过程,而前者以更加绚烂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层次感更丰富的壁画。
虽然《皮绳上的魂》脱胎于两部藏族小说,但在剧本的构建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导演自己的影子——那个文化追寻者,那个最终走入藏地深处的张扬。
最终虽然仅有不到400万的进账,但《皮绳上的魂》带给观众的惊喜远超这“符合常理”的票房,它不是《冈仁波齐》的附赠品(虽然这两部电影是同时拍摄),而是融入导演更强烈创作野心的大胆尝试。而在完成西藏系列的拍摄后,据说张扬的下一部(多部)电影关于云南大理。不知这一次,张扬能否用他的影像唤回曾经那个平静而富有感染力的“真”大理。

皮绳上的魂(2016)

又名: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 Soul on a String

上映日期:2017-08-18(中国大陆) / 2016-06-15(上海电影节)片长:144分钟

主演:金巴 曲尼次仁 夏诺·扎西敦珠 索郎尼马 益西旦增 更登彭措 益呷 

导演:张杨 / 编剧:张杨 Yang Zhang/扎西达娃 Zhaxidawa

皮绳上的魂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