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之谜》系列最初吸引我的当然是8个未解之谜,虽然观看之前就没有打算从纪录片中找到答案,但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猎奇”心理还是让我很开心地跟随National Geographic频道的脚步,探寻圣经故事里的一个个谜团。

不过从开始看《诺亚方舟》起,随着观看的深入,我居然找到了另一个乐趣:看结构-猜故事!虽然纪录片是视频载体,但是如果转述为文本,则可能就是TOEFL或者GRE之类考试的资料,因为他们来自于各种文献,同时也并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要求,观点保持中立,难度适中且并不偏向考古专业的同学(话说现在研究这个方向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纪录片本身的谋篇布局,与我们接触到的英文文献大致相同,包括来龙去脉、高低转停等很多方面;通过观看纪录片,是可以一窥文献的框架搭建之法的。

看过“花儿阅读”(39+3)的同学大概都还记得,GRE阅读文章大体分为三类:I类类似TOEFL里面的说明文,开头表明主旨,结尾或有委婉的反对但不影响正面主题;II类是先提出一个旧观点,然后通过论述这一观点的疏漏,推出新观点,并阐述新观点的优势;III类是针对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提出若干种解释,一般排在后面的解释是普遍认同或者作者认同的。有更难一点儿的文章是II+III,但是基本逃不出这三种结构框架的方法。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我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它拍得很有趣;这部纪录片中任何一集的框架都是这样的:先介绍圣经中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然后引出一个问题:这个事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随后纪录片通过采访各位专家、探访可能的遗址地以及科学模拟的方法,从事件发生的人物、地点、原因上寻找证据,最后的结论大多认为如果有补充证据证明xx发现存在,那么这一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从花儿阅读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的框架是:先I,然后III+II;当然I这一部分涉及到圣经的描述,除了开头部分的完整描述之外,在科考的过程中也有见缝插针的回放,而在I结束之后引出了问题,进入III的描述框架,在某一种观点的表述中会有新旧观点的交锋,从而存在II。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National Geographic还是Discovery的纪录片,都是很好的训练逻辑架构的材料;看过第一遍之后,可以“功利”地回头只看表达观点的关键句,进而培养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或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一无所获”地纯看故事了。

圣经之谜Mysteries of the Bible(2006)

又名:riddles of the bible

主演:未知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