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韩东导演、编剧的电影《在码头》,目前被评为6分。这个基数为163人的评分队伍,所给出的星数和其结构如下:5星占17.6%,4星占15.3%,3星占32.9%,2星占20.0%,1星占14.1%。我妄议一下,打5星和4星的可能不少是韩东的读者和朋友;打2星和1星的可能有不少是觉得电影真没那么好看,纯粹是出于技术理性和观影感受,但应该也不乏有人是出于对诗人诗歌的不解和误解,甚至上升到直男和中年油腻男的层面;而中间打3星的,可能多持个人中允之见,但也显见他们因为某些微观情绪而左右摇摆的打分心理。

我并不是为这个评分叫好或叫屈。事实上,我觉得这挺正常的。比《在码头》更好的片子,被评分更低的,也有;比它更差的片子,被评分更高的,也有。也不单电影,音乐、书,也一样。夹带私话地说一句,几年前我的书在豆瓣上也被打到了5.1分、4.5分、4.3分甚至2.6分,当然那是被人带着水军搞了(不搞,它们也没那么好),搞了就搞了,我认。我的意思是,观众(读者)就是这样,你不要把他们想得太高了,但也不要想得太低了。他们看完,然后勾一下星,这几颗星反映了他们自己的情绪和判断(包括被影响的情绪和判断,能被影响,即说明问题),然后这个分数和星星又会影响后来者,让他们分别归队。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昨天晚上去武汉万达影城看片之前,我还没看过《在码头》的豆瓣评分,所以它也就不存在对我的影响。看完电影,或者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的感觉即如下所述。现在,我打算从故事内容、个人感受和电影功底来说说我的看法。先说故事。总体来看,这个故事其实并不难理解,但在细节和衔接上却有明显不足。如果没读过《在码头》这个小说,你还可能会疑窦丛生。譬如,白皮所说的“有东西”是什么东西?在这个劳改假释人员的眼中,他所指的“东西”可能是枪、毒品或者别的;而在丁子一帮人那里,这个“东西”是一本地下私印的诗集或手抄本。这个置换是很难让人明白过来的,尤其是如果你不了解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和出版环境,因为那时由于地下印刷而入狱的人不乏其例。

再譬如,为什么白皮(名字是不是有点白相人的意思)的一帮小兄弟会准时出现在码头外?《在码头》的小说是这么交代的,可能是因为白皮给旁观者中的某个熟人使了个眼色,也可能他们是被那个女售货员喊来的——白皮叫丁子教他跳舞以及说他包里“有东西”也跟女售货员是他的女人有关。但是,然而,这些是我们不知道的,至少在画面上是没有呈现出来的。再譬如那辆自行车,夏海燕一眼就看出来那是自己的自行车,后来又理所当然地骑走了。但它为什么出现在江城港务局保卫部?这跟没交代白皮的来路一眼,你也很难想象出它可能是被白皮(或其手下)搞来的,搞到了联防办公室,又上交了港务局保卫部。另外,中间的一些情结和人物设置也不免突兀、生硬、尬和莫名其妙——这也可能和导演(作者)在电影(小说)中致力的荒诞有关,但呈现在荧幕上,它们却是那么明显的槽点和硬伤。

对应到韩东那句“诗到语言为止”,这里不妨戏仿一句,“电影到画面为止”。我的意思是说,画面上看不到的,也就等于是没交代的,或是没有交代清楚的。而把这一点交给慵懒的、有着明确而敏感的消费权益观念的观众们,交给观众们有限、狭窄和没有现实经验基础的想象,是很难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观众不会也不该替导演考虑那么多没交代的东西。事实上,这也跟文学转换成电影过程中难以被转译和再现的那种耗散有关。那么这些东西到哪里去了?我相信,一部分(官匪一家、地下出版等)是被影视体制审查掉了,而另一部分则是文字转换成画面时被气化掉了——也就像翻译丢掉的某种韵味。于此又反证了一个道理,文学是电影之母,然而,终究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

再说个人感受,当然,无可讳言,这部电影有缺陷。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也是前提。但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缺陷,而是“不对劲”(韩东语)。对,这是一部不对劲的电影。这里说的“不对劲”,是我相信也是大部分观众的感受。但什么叫不对劲?又不对什么劲?什么样的劲才对?也就是说,它的情节内容和推动方式与我们所知所感的相去甚远,荒诞,非现实,无厘头,旁逸斜出。可能,这也就是韩东所想拍出的“异质化”。

这种异质化,既是韩东作为导演反因果逻辑和传统叙述方式的异质化,也是一群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商品社会中的真实生活迥异于其他人的异质化,我想也更是在近20年之后,在诗人越来越淹没于世人和常人之后,那种“异质化”回光返照式地传递给当代社会中的我们的异质化。同时在90年代——那个被誉为文学“最好的年代”的末端和“最坏的年代”的开端,诗人与周遭相比很显夸张乃至乖张(所以也不失为反讽和自嘲)的言谈举止,在写照既往充满荒诞、异质化的现实与事实之外,也还带了那么一点追怀之意,因为就像丁子注定要去/回广州一样,渡船会开,火车会来,挑事者和遇事者会互相和解,抛物线从顶端要开始往下拐了。所以,对这部电影我不论及好和坏,而是只看重这个不对劲。 顺便一提,丁子那个演员演得不好,白皮也不好,很“演”的声音和形象破坏了角色。王树还行,夏海燕好点儿,最好的是戴草帽的、矮敦敦的、给大白鹅照相的那个。徐丽丽也不错,她长得可真像于丹啊。

最后,说说电影功底。由于我并不懂什么电影功底,没架过机器,没去过剪辑室,也没去过片场,更没抛洒过大笔银子去拍过电影,鉴于此,所以也就不谈了。但我很想问一句,那些一向以电影功底、基本功去喷导演的人,你们就真的很懂电,影,功,底吗?

在码头(2017)

又名:One Night on the Wharf

上映日期:2017-10-14(釜山电影节)片长:9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韩东 / 编剧:韩东 Dong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