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纪录片DVD封面标题下写着一句话:Aus der Vergangenheit flussaufwärts in eine Gegenwart ratloser Veränderung(从过去中逆流而上——来到不知所措的当下)。既是对影片内容的概括,也是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内心感受的真实呈现。影片中采访了两个百岁老人,他们回忆起1911年左右的成都——那个与导演祖父母一同经历过的年代,似乎跟主流历史的叙述并不一致,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影片也属于“口述历史”的纪录片。
影片中那些老人的叙述,总是有意无意地折射出历史的另一面,比如成都老婆婆在回忆起革命党砍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头时,她用了一个词汇——“阶级”,这个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人,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或许就是阶级斗争了,以至于她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看作是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对个体所施加的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影片中,赵尔丰遗体的照片得以呈现,尸首分离、七十高龄仍遭此酷刑,实在惨不忍睹,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除了官方的,还有民间的视角,影片中的老婆婆认为,赵尔丰并非罪大恶极,但不杀赵尔丰,就无法立民国。个人视角的口述历史跟历史记载在某种成都上形成一种呼应——而在历史记载中,“赵尔丰在川滇边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和寺庙特权,对发展藏区农牧业、手工业、交通邮电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颇有建树。现存的川滇边务大臣档案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在导演选择的被采访对象中,能够准确回忆1911年当时社会境况的老人,都是女性。女性的日记,女性导演的拍摄,由女性讲述当时发生的历史,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影片,以《中国鞋子》命名,源于一双小脚的绣花鞋,也只有女性的叙述,才能呈现出绣花鞋背后隐藏的故事——一个被强迫被压榨的女性的痛苦经历;而在男性那里,绣花鞋是欲望的对象和投射物。
但在祖母的日记中,女性几乎是缺席的,纤夫和厨子都是男性,她能接触的女性很少,在日记中她把原因归结于封建意识对女性的封闭,影片的导演对此也深为遗憾,祖母未能认识中国的女性。导演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很多女性,还跟其中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女性自身地位的改变,百年的历史沧桑剧变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导演着力表现的内容,尤其是采访成都房地产开放商的那一段,我们看到了成功新女性所拥有的一切。但吊诡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言谈中,我们看不到半点女性的影子,她剪着短发,她的语言及叙述方式是男性的,权威的、刚硬的,成功所带给她的,竟然是性别的模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