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 1895—1918
19世纪90年代,电影诞生于美国新泽西以及法国里昂。运用声和光线来还原真实,电影是最好的。早期的好莱坞并不是经典,日本才是,Yasujiro Ozu《长屋绅士录》、Carol Reed《Odd Man Out》。
1900,“幻影移动”的出现,以及特写镜头的诞生。Sergei M. Eisenstein《October》,Sergio Leone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同一时期,埃诺克·雷克拉开启了宽银幕的时代。
1903至1918年,电影开始讲故事,以及剪辑运用开始出现。《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首次灵活运用了剪辑,让观众看到“之后”发生的事。1907年,夏尔·马代《栓住的马》实现了平行剪辑让观众看到“同时”发生的事。1908年,反打镜头出现,从而开启了摄影机移动的运动,接着进一步影响电影的重点从场景转移到了演员身上。直到1910年,第一个电影明星诞生,弗洛伦斯·劳伦斯,再往下阿斯塔·尼尔森引出了好莱坞的明星制度。
二十世纪初期,斯堪的纳维亚是当时世界电影的中心,即早期的丹麦和瑞典电影。1912年,Benjamin Christensen《Mysterious X》用光开启了新的电影时代,随后又通过《The Witches》在光线和剪辑上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1913年,Victor Sjöström 拍摄了《Ingeborg Holm》,接着又拍了剧本十分优秀的《The Phantom Carriage》。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在诞生了第一部故事长片《凯利帝的故事》七年之后,Cecil B. DeMille拍摄了第一部好莱坞长片《The Squaw Man》,当中产生了“视线相对原则”。好莱坞最初是由女人、移民和犹太人创造的,因为他们是当时社会是比较不受待见的人群,直到1925年以前,好莱坞一半以上的剧本都是由女性进行创作的。同一时期,第一个女导演 Alice Guy Blaché 诞生。另外 Lois Weber
拍摄的《Suspense》运用了分画面和平行剪辑加强悬念和叙事节奏。
1915至1935年,Frances Marion 是当时最贵的编剧,也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女编剧。她写了《The Champ》、《The Wind》以及《The Big House》。
紧接着,D·W·Griffith 将大自然的真实带入了电影,他开始意识到镜头对人心理的冲击力,于是和摄影师比策尔运用逆光和柔光突出演员,产生了《Way Down East》。1914和1915年诞生了《The Birth of a Nation》以及《Cabiria》,当中运用了十分精彩的移动镜头。随后,D·W·Griffith 受《Cabiria》的影响拍摄了《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将不同时空的不同事件连接在了一起表达同一种心里和主题,以此突出内在的意义。直到1921年,日本导演 Shuroku Kunihiro 拍摄的《Souls on the Road》也出现相似手法进而成为最伟大的亚洲电影之一。

EP2: 1918—1928 美国电影的辉煌与第一批叛逆者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制片厂体制在好莱坞诞生,而日本依旧维持着导演中心制。制片厂体制包括Stanley Donen的《Singin' in the Rain》,华纳的《The Maltese Falcon》以及派拉蒙的《The Scarlet Empress》,每个制片厂都有自己的风格。到二十世纪中期时,好莱坞制片厂已经每年生产700部电影,大多以娱乐和爱情为主,代表作是《巴格达的窃贼》。
二十世纪中期电影最具创新的是喜剧,当中又以Buster Keaton、Charles Chaplin以及Harold Lloyd
为代表。Buster Keaton使用了剪辑替换场景,作品《The Cameraman》和《The General》影响了伊莱亚·苏莱曼。Charles Chaplin的代表着则是《The Kid》、《City Lights》、《The Gentleman Tramp》,他影响了Nicolas Roeg表现无意识行为(荣格心理学),同时影响了一批四十年代的导演,包括法国的Jacques Tati、意大利的Totò、印度的Raj Kapoor以及美国的Billy Wilder。而Harold Lloyd的《Safety Last》则影响了Yasujiro Ozu早期的喜剧。
1921年,Robert J. Flaherty拍摄了最长的非虚构电影《Nanook of the North》,进一步影响了纪录片的诞生。之后又有了Forugh Farrokhzad的《The House Is Black》,Jørgen Leth《The Perfect Human》,还有虚构文字加上非虚构画面的纪录片《Sunless》来自Chris Marker。
而导演Erich Oswald Stroheim则将现实主义风格发挥到了极端,拍摄了《Greed》,以及一部长达七小时的作品。King Vidor则在电影《The Crowd》中采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突出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的巅峰是Carl Theodor Dreyer的《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Carl Theodor Dreyer大量使用白色,同时追求简洁。从《诺言》开始便只采用与故事有直接关系的东西,甚至选择在雾天和自然光下拍摄,代表作还有《The Vampire》。
二十年代的前苏联却出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反叛,作品中大量出现尖角和线条,比如Yakov Protazanov的《Aelita》。

EP3: 1928 —1938 世界上标新立异的伟大导演们
1.喜剧上进行大胆创新的 Ernst Lubitsch 善于利用物件手势进行暗示,代表作《The Oyster Princess》、《The Wildcat》、《The Marriage Circle》。
2.法国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同样也产生了印象派的电影,Abel Gance 拍摄了《La roue》以及《Napoléon》对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La roue》中电影变成了主角的内心,这是电影的分水岭。受其影响,日本导演 Teinosuke Kinugasa 拍出了被载入影史的最伟大日本电影之一《A Page of Madness》。
3.德国由于禁止外国影片进口,使得本国电影蓬勃发展,出现大量表现主义的作品,当中代表作是 Robert Wiene 的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Robert Wiene 给布景打上平光,然后直接在墙上和地上画上阴影。影响了 Alfred Hitchcock 的 《The Lodger》以及 Leon Shamroy和Charles Klein 联合导演的《The Telltale Heart》。另外还有 Fritz Lang 《Metropolis》、F.W. Murnau 《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Walter Ruttmann 《Opus I》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达达主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René Clair 拍摄了 《Entr’acte》,巴西导演 Alberto Cavalcanti 拍摄了 《Nothing But Time》,以及 Luis Buñuel 和 Salvador Dalí 合作的 《An Andalusian Dog》表现了自由联想。随后 Luis Buñuel 又完成了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西方被禁演了50年,《The Golden Age》,他的作品影响了 David Lynch 的《Blue Velvet》。
4.苏联蒙太奇派,Dziga Vertov 的新闻纪录片。Sergei M. Eisenstein 的杂耍蒙太奇,代表作是 《Glumov's Diary》,还有《Battleship Potemkin》敖德萨台阶屠杀戏“杂耍蒙太奇”电影主题实际宣传兄弟情谊。另外还有Aleksandr Dovzhenko,他知道如何激发观众内心的感情,他的电影具有感召力、气氛和真诚,当中以 《January Uprising in Kiev in 1918》(兵工厂)和《Earth》为代表。
5.Yasujiro Ozu 的第一部作品《I Was Born, But...》强调孩子的适应性,最终失去纯真的童年。电影强调物哀,继时间的流逝。代表作是《Tokyo Story》,Yasujiro Ozu 在拍摄中会尽量将房间的天花板及地板拍入画面呈现立体感,多用50mm镜头追求画面平衡感,人物对话多90度拍摄,强调空间的秩序感,对时间的把握有着精准性,注意呈现电影的留白。Chantal Akerman 以 Yasujiro Ozu 相似的拍摄高度完成了比利时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Jeanne Dielman》。同一时期日本别具创新精神的还有擅长处理女性题材的导演 Kenji Mizoguchi,其大胆使用景深镜头成为这种表现手法的开创者,代表作为 《Woman of Osaka》以及《A Story from Chikamatsu》。
6.中国电影登场,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现实主义电影十分大胆创新,比如袁牧之的《都市风光》。阮玲玉现实主义的表演要比 Marlon Brando 早几十年,代表作《神女》、《新女性》。

EP4: 1930s 希区柯克以及三十年代法国电影的辉煌
1.二十年代末,有声电影诞生,电影从室外搬回了室内,也就是同期录音摄影棚。1931年出现的《情难定》打光太平。鲁宾·马莫利安拍了一部歌舞片《爱我在今宵》,拍摄上大胆创新。
2.三十年代开始,电影渐渐分成了六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二十年代出现的恐怖片,如《魔像》,1931年詹姆斯·威尔拍摄了《科学怪人》。还有《无脸之眼》。恐怖片常常讲述的是看不见的恐惧。
第二种类型是三十年代出现的黑帮片。由于1920年至1933年没过禁止贩酒,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黑帮片的诞生,《人民公敌》。霍华德·霍克斯讲黑帮片和希腊式悲剧结合在一起拍了《疤面煞星》,黑泽明则将黑帮片和武士题材结合在一起拍了《七武士》。最好的黑帮片则是《美国往事》。
第三种类型是西部片。西部片往往讲的是理想主义时代执法者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60年至1900年之间。其中包括 John Ford 的《铁骑》、《侠骨柔情》。
第四种类型是喜剧。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依赖,喜剧变得十分女性化,甚至语速成了电影中的新事物。霍华德·霍克斯的两部作品《二十世纪》和《育婴奇谭》是代表作品,故事都是软弱的男人和伶牙俐齿的女人搭配在一起。除此之外,霍华德·霍克斯还拍摄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黑帮片《夜长梦多》和西部片《红河》、《赤胆屠龙》。
第五种类型是歌舞片。除了《爱我在今宵》,还有《1933淘金女郎》,导演每天观察浴室中的线条,进而运用到了电影中进行表达和安排。
第六种是动画片。动画片最早于1906年出现,接着演变成了洛特·雷尼格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接着在三十年代,迪斯尼开始把动画片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产物,米老鼠出现了,《疯狂的飞机》,还有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早期的迪斯尼动画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内容和技术创新。
3.三十年代的法国电影。让·谷克多《诗人之血》,更关注青少年话题的让·维多对情节不感兴趣,主题多是关于反抗,拍摄了《操行零分》和《驳船亚特兰大号》。其中《操行零分》后来启发了林赛·安德森拍摄了《如果》。
诗意现实主义的卡内·普列维拍摄了《雾码头》和《天堂的孩子们》。还有人道主义的让·雷诺阿拍摄了《游戏规则》和《大幻影》。
4.南美洲出现了当地现存最早的一部创新型电影,来自马里奥·皮索拉的《极限》。
5.在波兰出现的非类型化电影也引发了浪潮,最著名的是斯泰芬和弗兰西斯卡·特莫森完成的一部关于搬一面镜子进入森林的作品。
6.三十年代德国电影中的佼佼者是莱妮·里芬斯塔尔,她使用柔光、薄雾、山景和自身特写完成了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之后希特勒让她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莱妮·里芬斯塔尔是少数运用电影进行思考的导演,其后还拍摄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以及采用群众演员完成的《低地》。
7.三十年代的伦敦出现了希区柯克。希区柯克的七个认识和重要影响分别是 POV 的选择,比如《迷魂记》;他认为电影不应该像生活一样,应该高于现实,把日常世界从他的电影中减掉;希区柯克对恐惧的理解,恐惧与震惊不同(《破坏》),恐惧应该出现在普通的地方,恐惧来自于你知道震惊将至;希区柯克是自爱森斯坦以来,最喜欢运用特写的导演,《三十九级台阶》;一般导演拍摄顺序从全景开始,然后到中景、近景,但是希区柯克则完全相反;希区柯克擅长使用声音造成的反差;高机位的运用,《艳贼》。
8.1939年受到战争的影响,逃避主义思想蔓延,《Ninotchka》、《绿野仙踪》、《飘》这几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三十年代的逃避主义思想。

EP5: 1939—1952 战争的创伤与新电影语言 奥逊·威尔斯与四十年代电影界的衰弱
1. John Ford 的《关山飞渡》创造了大透视大景深的新视觉潮流,他和沟口健二的区别在于,Ford 将纵深感和深焦摄影相结合。通过使用广角镜头产生既远又近的视觉效果,由于深焦摄影强调了物体之间的距离,十分适合进行室内拍摄。只需要采用低机位便能看见天花板,让观众自己选择焦点,和当时美国电影中大量采用长焦镜头浅景深所造成的柔美浪漫效果十分不一样。《关山飞渡》也对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样的效果可见《马耳他之鹰》和《黄金时代》,这些作品影响了哈内克和贝拉·塔尔。五十年代后,大景深在美国不再流行,随之出现的是《如何嫁给百万富翁》。接着是六十七十年代的超长焦镜头和浅景深开始大肆流行。到了九十年代,迈克尔·曼使用新技术的超长焦镜头拍摄了《盗火线》。
2.四十年代,意大利是电影世界的中心,由于二战期间,意大利国内影棚的灯光被限制使用,意大利的电影人们走到了街上。1939年,新现实主义在意大利诞生。1945至1952年,所谓的“瓦砾电影”出现了。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西里尼基本使用单光源和室外自然光,采用50毫米的镜头,甚至不在乎画面的模糊与否。这也影响了后来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
《偷自行车的人》的编剧,同时也是作家的塞萨·柴伐蒂尼提出,应该减少情节,还原生活,我们描述的只是生活本身。当我们想出一个场景时,我们觉得需要把它保留原样,因为它能包含那么多共鸣和反响。现实里发生的事与平凡的细节至关重要。他认为,事情只是发生而已,没有任何结果。
3.整个二战期间,好莱坞只拍摄娱乐的歌舞片,不关注世界,好莱坞也渐渐失去了光彩。在这个过程中,1941—1959,整个美国产生了三百多部黑色电影,代表作是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还包括其他的移民导演如弗里茨·朗,迈克尔·珂迪兹,雅克·图尔纳。
黑色电影中主人公的命运都是注定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他们都是有缺陷的英雄,弗洛伊德式的角色。比如《唐人街》、《漩涡之外》、《夜长梦多》等。这当中还有唯一一部黑色电影是由女性导演拍摄的,当中艾达·卢皮诺十分擅长使用聚光灯和主观视觉。
黑色电影和三十年代的黑帮电影是有一些相关性的,尤其是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上。《雾码头》则受到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片子中弥漫着悲观的情绪。另外还有让·雷诺阿的《母狗》影响了美国电影《正红街道》。另外新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形式也影响了黑色电影,1950年拍摄的B级片《枪疯》便是其中之一,而《枪疯》又影响了后来的《邦尼和克莱德》。
黑色电影自五十年后渐渐消失,但是其视觉风格和道德逻辑依旧影响了很来很多的电影,包括《洛城机密》、《银翼杀手》、《黑暗骑士》以及印度电影《湿婆》等,《湿婆》中采用了大量的阴影和低角度拍摄。
4.四十年代末,刘别谦,美国电影的启蒙者和大景深实践者格里菲斯,格雷格·托兰德,路易·卢米埃尔和爱森斯坦都相继离世了。也是这一时期,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成立和出现给美国电影带了一大创伤。
1948年,美国政府开始反垄断,五大电影厂被迫卖掉电影院。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初,电影厂依旧找到了多南等导演拍摄许多优秀的影片,如受《红菱艳》影响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钓金龟》、《丽人行》。美国主流电影开始成长和变化。
5.四十五十年代的英国电影概括了战时电影的复杂性。鲍威尔和编剧普瑞斯伯格完成了别具一格的《生死缘》,汉弗莱·詹宁斯则展示了战争中美好《倾听不列颠》,詹宁斯相信镜头之间存在着一种气场,镜头的组合比分散更有力,也就是爱森斯坦所谓的“1加1大于3”的效果,片中通过三个不相关的镜头传达出了断头的恐怖。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个人》利用非水平镜头表现了道德的失衡,同时这部作品叶总揭了西方电影的创伤、诗意、表现主义和阴影运用中的变化。

EP6: 1953—1957 膨胀的故事 世界电影的发泄(好莱坞的情感电影以及全世界的情感戏剧片)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宽银幕彩色电影开始出现,也促成了五十年代情节剧的时代。1958年埃及导演尤素福·夏因以一部《开罗车站》改变了电影史,他表达了整个时代的压抑,反抗了当下的情节剧。片中通过移动摄影,剪接的模式象征了情绪的压抑。
2.印度早期的电影多关于神或圣人,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出现后,印度歌舞剧的传统融入了电影当中形成其民族特色。色彩、炫耀、喜剧风格奠定了之后宝莱坞的诞生。古鲁·皮特,相当于印度的奥逊·威尔森,拍摄了《纸花》。
三十年后出现了所谓的“社会片”,它们批判现实,揭露社会贫困,甚至早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二战后现实主义的高峰当属萨蒂亚吉特·雷伊,他拍摄了“阿普三部曲”《大路之歌》、《大地之歌》、《大河之歌》以及《女神》等作品。
雷伊之后又出现了打破当下禁锢的作品《印度母亲》。
3.五十年代中国的电影代表人物是谢晋,当时电影中采用了上帝视角,形成了一种独属于中国的特色。
4.经历过三十年代后,在五十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另一个黄金年代,当中的代表人物则是黑泽明。黑泽明喜欢使用长镜头,使用长焦镜头拍特写,观察个体,如《生之欲》。黑泽明作品中的英雄多以忍耐著称,即使不行,也要一次次重来,如《野良犬》、《七武士》,而且黑泽明十分擅长营造氛围以及诗歌意象的冲击力,如《蜘蛛巢城》,甚至影响了后来科波拉的《教父》。
4.《里约40度》把巴西电影再次带回了聚光灯下,导演Nelson Pereira dos Santos
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成为了五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巴西电影人。《里约40度》中采用多线叙事,故事中加入一个新的支线但是却没有使用剪辑。
墨西哥三十年代出现了拍摄《唐娜·芭芭拉》的费尔南多·德·褔恩怀斯,之后还有对墨西哥电影造成巨大影响的埃米利奥·费尔南德斯,拍摄了《珍珠》同时在《野战群》中出镜,《珍珠》中采用大景深和环绕布光,形成了墨西哥的黑色电影。到了四十年代末,墨西哥的电影停滞不前,直到路易斯·布努埃尔的出现,在墨西哥拍摄了《被遗忘的人物》。这部作品讽刺了当地的宗教、中产阶级的生活以及墨西哥对母性和痛苦的迷恋。到了六十年代墨西哥电影工业相对更为发达。
5.1953年,艾森·豪尔当选美国总统,愿景是维持中产阶级和基督教的美好,体面,传统。《深锁春光一院愁》中揭露了五十年代美国梦既墨守成规又不善良的本质,利用好莱坞的光鲜亮丽攻击了光鲜亮丽。尼古拉斯·雷的《荒漠怪客》则显示了五十年代受弗洛伊德影响下产生的性暗示,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抗。
法国电影大师让·谷克多》诗人的血启发了诗意地下电影的诞生,五十年代地下电影大师肯尼斯·安格拍摄了《烟火》。十七年后,他在《天蝎星升起》中再次将男性服装与近身特写、向上的灯光、恋物癖相结合在一起。这些又影响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穷街陋巷》和大卫·林奇的《蓝丝绒》。从乔治·梅里爱到谷克多到安格再到斯科塞斯和林奇,电影的风格得到延续。
6.五十年代的纽约对一切产生怀疑,对影像、现实、表演和风光以及性都有自己的想法。直播式的电视剧《马蒂》大胆新颖,后来带动了更多以角色为主的电影,如《码头风云》和《出租车司机》。也是这一时期,“表演方法论”诞生了,当中的代表人物则是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而在《红河》中凸现了新旧电影的冲突,五十年代的电影对三四十年代电影的反抗。《无因的反抗》是当下典型的代表,存在主义般强调个体。
一时间,美国电影充斥着年轻人,愤怒,东海岸和不善言辞的人。因此五十年代的电影也多关于冲突,父母和孩子,管理者和工人,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在加利福尼亚,五十年代电影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有趣。
四大美国导演在加利福尼亚分别完成了自己作品,关于家庭,关于男人对女人的追寻,代表着美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奥逊·威尔森使用广角拍摄了《历劫佳人》,使得影像更加肿胀。John Ford 拍了《搜索者》。希区柯克拍了《迷魂记》,而霍华德·霍克斯则拍了《赤胆屠龙》。
7.五十年代的英国,性别和社会压力都隐藏在表层之下。大卫·里恩从个人角度讲诉了故乡,讲述了英国的暗流涌动和帝国的颠覆,如《远大前程》。之后里恩开始更关注风光,让人变得渺小,如《阿拉伯的劳伦斯》。
林赛·安德森的《梦幻世界》把热命题进行了冷处理,当中的复杂性甚至超过了最著名的左翼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梦幻世界》中充满课同情和羡慕,但也有失望和轻蔑,矛盾以及阶级色彩,这些恰恰都代表了五十年代的英国。
8.碧姬·芭铎的出现,给法国电影的票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五十年代是电影的高压锅时代,非西方世界拜托了殖民通知变得独立自信,西方人也在思考男女和权利的问题,电影语言也开始渐渐发生了转变。

EP7: 1957—1964 新电影的冲击 西欧现代电影
1.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政治局势紧张,柏林墙筑起。在这一个时代,欧洲四大导演伯格曼、布列松、雅克·塔蒂和费里尼率先制作了个性化的电影。
伯格曼极擅长语言表达,而死亡是他作品中最大的主题,如《犹在镜中》、《冬日之光》。他早期最好的作品是《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伯格曼叙事手法的新颖和大胆启示了后来的戈达尔等人。《第七封印》是他在五十年代最著名的作品。他在作品《假面》中奖电影用作忏悔和自我认知。电影不只是讲故事,他本身就是故事。
布列松认为生活就是一座监狱,我们必须从中冲出来。他认为创作不要加,而要减,他完全拒绝修饰,如《扒手》、《驴子巴萨特》。布列松的电影是关于通往上帝之路,通往慈悲。他的作品中仿佛在告知观众有一只无形的收在导演一切,上帝之手。他常常试图表现无形的,不可言喻的,超常的事物。
“用一个事物的反面来表现它。”
单筒镜电影: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对布列松《扒手》的借鉴,在每一个场景中用同一个人物,不给关总任何其他事实或内在剪接。你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你的主人公得到的,如果他没看到的东西,你也看不见。这样通过运用内心独白,如果能够抓住观众超过45分钟,就能让他们对决的不值得同情的人表示同情。
《十诫》以及琳恩·拉姆塞的《捕鼠者》都受到了布列松的影响。
创造了“于洛”的雅克·塔蒂不喜欢添油加醋地讲故事,他喜欢小插曲和细节,而且不用特写。代表作是《我的舅舅》。费里尼的代表作是《卡萨诺瓦》以及现实主义作品《卡比利亚之夜》,还有《八部半》。
幻想、记忆和想象混合出来的对话,开先河的是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以及阿贝尔·冈斯的印象派电影。柯南伯格、斯科塞斯、库斯图里卡和大卫·林奇都是受到了费里尼的影响。还有伍迪·艾伦的《星尘往事》。
2.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时瓦尔达的《五时至七时克莱奥》,她记录了意识在现代城市漂流。阿伦·雷乃也拍了一部关于男女漂流的作品《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以前从未有人这样探讨过电影中的不确定性。
特吕弗的《四百击》。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欧洲电影变得日渐个性化和具有自我意识,他们探讨飞逝的时间和沟通歧义。戈达尔表示,电影史就是男人拍女人,男人担心死亡而女人不担心。巴赞表示,当镜头足够宽阔,能够让我们的眼睛在里面游荡时,电影就是最棒的。但是戈达尔却喜欢用特写,把人与世界分割开。从《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的生活》开始,剪接总是用来表现另外的事物,但戈达尔却用来表现同一个东西,只是光的方向或背景不同,如《精疲力尽》。
戈达尔和特吕弗没有把电影看成捕捉真实生活的东西,而是看成生活的一部分。《精疲力尽》中镜头重点在于“我认为”这个镜头很美或者这一刻是真实的。一个镜头代表一种思想,导演的思想。其实几乎整个新浪潮的电影本质上都是古典的。
戈达尔的《已婚女人》影响了保罗·施拉德的《美国舞男》。在欧洲艺术片里,戈达尔将空间打碎,将身体分成几部分。
3.意大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代表人物是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他的《寄生虫》中不加修饰的严肃让它变得现代。帕索里尼作品中的人物有一种很强的神圣感,这和他受到绘画以及宗教的影响。后来帕索里尼拍了《马太福音》反抗当下的消费主义。
另一个六十年代意大利电影个性化革新导演是赛尔乔·莱昂内。莱昂内没有选择当下流行的喜剧,而是选择了西部片,他的《荒野大镖客》在视觉风格上做了很多创新。当中前景和背景相距甚远,可都很清楚,在宽银幕电影摄影中十分罕见,使得影像更具有戏剧感和史诗效果。他后来的《西部往事》影响了萨姆·佩金柏,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巴兹·鲁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斯科塞斯和约翰·米利厄斯。
意大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还有鲁奇诺·维斯康蒂,他的《战国妖姬》和《罗科及其兄弟》都表示了对穷人的同情和对贵族的反抗。维斯康蒂堪称摇臂摄影大师,擅长用一种历史歌剧感来拍社会阶级差异。
意大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把生活看得更抽象,他的构图特点可以称为“在边缘”,如《蚀》。安东尼奥尼的人物构图不拘一格且无节制,构图偏到一半或只露一半,这也和他曾学过抽象画有关。
伯格曼、费里尼和布列松都将人物置于中心,他们的电影本身都建立在封闭的世界中。而安东尼奥尼放到边缘的人一样生活不快乐,但是却活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似乎被生活所吞噬,如《过客》。伯格曼的人物是向内旋转的,而安东尼奥尼的人物则是向外旋转,发散,化为乌有,人物在空间里消失,这在电影史中还是第一次。安东尼奥尼对人的虚无认识影响了匈牙利导演米克洛斯·杨索,贝拉·塔尔以及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流浪艺人》。
4.西班牙六十年代新浪潮的作品带有喜剧特色,代表作是《轮椅》。《轮椅》中新鲜的是它的语言,急躁又不顺从的语气。当时西班牙是弗朗哥政权时代,电影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将现实主义和西班牙文化中的讽刺相结合的形式又被称为“西班怪牙”。而最著名的反弗朗哥西班牙电影史阿莫多瓦。阿莫多瓦在1984年的作品《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和《轮椅》一样表现了机能失调的家庭。
西班牙六十年代新浪潮呈现出的是嘲笑特色,而电影嘲弄风格代表人物则是路易斯1布努艾尔。自《黄金时代》三十年后,他又拍摄了《维莉迪安娜》讽刺弗朗哥政权,结果又一次被禁。
5.六十年的瑞典新浪潮代表作是维尔戈特·斯耶曼的《我好奇之黄》。六十年代末,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想主义最终也走进了绝路,其中的标志是一部在咖啡厅完成的作品《母亲与娼妓》。

EP8: 1965—1969 新浪潮卷向全球电影界
1.电影制作从60年代开始进入全球化。柏林墙倒塌后,在东欧,波兰、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苏联,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导演们依旧大胆地制作了现代主义,个性化的电影。
在波兰,Andrzej Wajda 的《Ashes and Diamonds》(1958),像《The Third Man》(1949)一样,场景是在废墟里,Orson Welles 式的表达,表现主义的。他的作品与众人不同,他将寓意隐藏在各种符号中。Roman Polanski 出现在《Two Men and a Wardrobe》(1958)中,他最喜欢看《Hamlet》,所以他的第一部长片《Knife in the Water》(1962)也成为了最棒的渲染幽闭气氛的电影之一。Polanski 在电影中讨论人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典型定义。离开波兰去了好莱坞后拍了《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1967)、《Chinatown》(1974)。
前捷克斯洛伐克在60年代专注于动画和木偶片,代表人物是 Jiri Trnka,《Ruka》(1965)最具象征性,Trnka的电影讲述的是被打扰的生活。相反,Miloš Forman 则将生活视为喜剧,《Like a House on Fire》(1967)是卡萨维茨式的独立电影,不加修饰。而当时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最具创新的导演是 Vera Chytilova,《Daisies》(1966)。
匈牙利在60年代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Mikos Jancso 的《The Red and the White》(1967)就像 Kenji Mizoguchi 还有 Alfred Hitchcock 一样,通过精心设计的移动镜头营造紧张、令人窒息的感觉。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更好地使用长镜头来唤醒痛苦。
前苏联6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 Andrei Tarkovsky,他喜欢镜头流动的感觉,常常使用移动镜头。他的创新在于拍摄非物质的东西,关于人类灵魂的提升和超越,如《Andrei Rublev》(1966)。他的电影反映人类的精神从现实开始升华,如《The Mirror》(1975)、《Stalker》(1979)、《Nostalgia》(1983)。
相较之下,Sergei Parajanov 则更叛逆,代表作是《Shadows of Forgotten Ancestors》(1964)。他的电影如诗一般,摄影机高度不在人眼高度,创造出神奇和个性化的视觉世界,常常使用前景。
60年代的现代主义电影,个性化、自我意识、漫画效果和充满了精神探索。
2.六十年代的日本,现代主义表现为愤怒。二战后的日本电影多关于创伤和耻辱,而 Naghisa Oshima 的《Boy》(1969)则表现了日本的贪婪。还有《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1976)。Shohei Imamura 则在刻画现代女性上更加大胆,《The Insect Woman》(1963)。
3.印度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是李维克·伽塔克,《可悲的谬论》。伽塔克最大的特色是对情感的升华,他的情感剧中不止是关于个人情感,还有历史的情感。除此之外,他在故事以及声音上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如他参演的作品《理由,争辩和故事》利用声音制造了一种科幻的效果。
伽塔克影响了玛尼·考尔,他在六十年代中期也成了一名信贷注意电影人,拍了《粗茶淡饭》。当中有一部表现实际上比现实的时间要慢,试图反映时间是独立的,长镜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等待。考尔的观点,即制作电影的那个人就是电影的主题。
4.巴西在六十年代进入了最具创造力的阶段,格劳贝尔·罗萨的《黑神白魔》找到了一种将创新电影语言风格与激烈的殖民主义思想融合起来的方法。六十年代的巴西电影经常使用极端的简约主义来表达愤怒和政治目的,但是在古巴,《我是古巴》中却通过镜头的美感让革命的思想变得更美好。
5.中东,1962年,伊朗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电影艺术创始者是女性的国家。费尔罗·菲洛可哈扎德的《黑房子》显示出对电影的真挚,对超简朴叙述手法的尝试,镜头与另一个形成了一个诗韵组合。后来影响了九十年代的萨米拉·曼马巴夫。
东非的塞内加尔于1960年独立,非洲第一部新型故事片《黑女孩》诞生。乌斯曼-塞姆班又被称为非洲电影之父,他的电影关心劳动者极其尊严。
6.英国六十年代的电影越来越多地关注阶级,《星期六晚上喝星期天早上》。《鹰与男孩》中肯·洛奇将他的集体经验意识转变成一种诚实和直接的电影风格。洛奇的风格是自然主义风格,他使用自然光,不用焦距太长的镜头,保持摄影机远离表演者,这样他们就不会因摄影机而受到限制。洛奇认为,剪接点不时在一个人说话之前,而是当你的眼睛自然地看向那个人的时候再剪。
在当时的伦敦,英国电影专注于年轻人的时髦,如披头士的纪录片,理查德·莱斯特拍摄的《忙碌一天的晚上》,将当时流行音乐录像带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电影中,变现了一种年轻的自由和活泼。
7.六十年代的美国,1963年肯尼迪遇刺,马尔科姆·艾克斯1965年遭枪杀,越战造成一百多万人死亡。当时最流行的电影是《宾虚》和《音乐之声》,电影票房一片萧条,人们纷纷回到家里看电视。1959年诞生了新样式的纪录片《选战》,越来越便捷的摄影机如同一个未被察觉的观察者,使得影像更加自由和现代。这也影响了约翰·卡索维茨拍摄了《影子》,成为了新美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同时受到影响的希区柯克拍摄了《精神病患者》,45秒使用了70个摄影角度。
安迪·沃霍尔将现代电影推到了极致,《美国的66歌画面》。他从1963年开始从事电影,像布列松一样去除了电影里所有的表现要素。沃霍尔与谷克多和肯尼恩·安格一起将电影推向了90年代的新浪潮。
哈斯凯尔-威克斯勒的《冷酷媒体》将电视纪录片与美国故事片之间的关系推到了极致。他把观众带入了电影中,让我们思考片中我们代表什么,以及电影本身的政治含义。60年代,许多好莱坞电影公司纷纷倒闭,电影学院却开始增加,新一代的电影人们正在成长。科波拉、约翰·塞尔斯、斯科塞斯、丹尼斯·霍普、布莱恩·德·帕尔马、罗伯特·德尼曼、杰克·尼克尔森、乔纳森·黛米、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加入到由罗杰·科曼制作的B级片中训练自己。他们拍恐怖片、监狱片和飞车党电影、飞车党电影代表作《逍遥骑士》同时拉开了公路片的时代,将对现实的反抗隐喻表达其中。
库布里克拍摄了《闪灵》。很多电影把两件事之中间隔的时间减掉,跨越最大的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这是一部超越了时代的作品。
电影是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

EP9: 1967—1979 新美国电影
1.好莱坞制片厂走向结束,六十年代完全个人化的电影,到了七十年代,电影学校引入欧洲理念和对电影史的重视。新美国电影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即讽刺电影(巴克·亨利,嘲笑社会和时代)、异类电影(查尔斯·伯内特,挑战电影的传统风格)、趋同电影(罗伯特·唐恩,利用新手法包装传统的类型片)。
2.讽刺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反主流文化人士认为拯救社会已经太晚了,那就去讽刺社会。1933年马克斯兄弟拍了《鸭汤》,之后弗兰克·塔什林、巴克·亨利、罗伯特·阿尔特曼和米洛斯·福尔曼将新的讽刺形式融入美国电影。
弗兰克·塔什林看到了消费主义的庸俗时,拍摄了《艺术家和模特》,艳俗到像卡通片的电影,影片的颜色、风格和笑料是用来描述社会是虚假、疯狂和幼稚的。巴克·亨利则是美国电影界用颠倒方法进行嘲讽的大师,他改编了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最伟大的讽刺电影之一。罗伯特·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使用变焦和长焦镜头,音轨重叠,演员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在镜头中。1967年迈克·尼克尔斯拍摄了《毕业生》,每个人都是本杰明,利用关灯和开灯让画面有起伏,不至于只有对话的场景过于沉闷。
曾拍摄了《消防员的聚会的》米洛斯·福尔曼,去了好莱坞后拍了《飞跃疯人院》,使用自然光,和特写镜头。
3.异类电影,丹尼斯·霍普《最后的电影》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罗伯特·阿尔特曼《花村》是反西部片,像《陆军野战医院》一样,摄影机到处移动,没有英雄,视觉上的不确定性和七十年代美国历史的不确定性相对应。
弗朗西斯·科波拉早期风格属于异类,《教父》则属于趋同电影。《教父》的成功,让科波拉有条件拍了其他的电影,《窃听大阴谋》就是属于异类电影。科波拉的电影讲述迷失于其他人支离破碎的行为里,而丧失了自己的生活。
马丁·斯科塞斯的处女作《穷街陋巷》,1976年拍了《出租车司机》,存在主义式的,和沟口健二一样,斯科塞斯让摄影机与煽情保持距离。《愤怒的公牛》则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长焦镜头,无光,无场景设计,源自斯科塞斯父母的纪录片《意大利籍美国人》,之后的拳击戏则用了慢镜头,快速剪辑,广角镜头以及跟踪拍摄,像奥逊·威尔斯。
保罗·施拉德拍摄了《美国舞男》和《迷幻人生》,结尾致敬了布列松。查尔斯·伯内特的《杀羊人》是七十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犹太人电影如刘别谦的《街边的商店》,还有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是卓别林《城市之光》的衍生物。《安妮·霍尔》算随意的,到了《曼哈顿》中则开始讲究结构对称。
他们都是反好莱坞旧风格的,他们的电影关于人和环境的现实真相。
4.趋同电影,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将新旧风格融合到了一起,当中一个十六秒的淡出镜头与奥逊·威尔斯最长的淡出时间一样,摄影机在镇上移动寻找。
趋同的电影人对电影形式的改变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在旧形式里注入更尖锐和更真实的内容来恢复它的表现力,作品的包容性很大。萨姆·佩金柏《野战排》男性中心人物最多,继承和发展了赛尔乔·莱昂内非现实主义地将时间延长的概念,使镜头变慢,以此来揭示场景所要表现的痛苦。还有《帕特·加勒特与比利小子》,佩金柏是浪漫的,所以他不会厌烦讲述西部的神话。
泰伦斯·马力克拍摄了《穷山恶水》,男主角后来演了《现代启示录》,泰伦斯在之后又拍了《天堂之日》,摄影机随麦浪流动。马力克关键场景的拍摄是在太阳落到地平线下,霞光还没有在空中完全消失前的这段时间,大概只有二十分钟。马力克和格里菲斯一样,喜欢拍风,还有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七十年代最成功的将新技术与老风格结合起来的美国电影之一是《歌厅》,人物属于传统好莱坞风格,但是歌词传达出的政治信息和非从众性的生活态度属于七十年代。科波拉1972年拍摄的《教父》升级了三十年代的黑帮片,把电影拍得像伦勃朗的油画,没有采用七十年代流行的长焦镜头,也没有直升机拍摄,使用低照度照明。三十年代的黑帮片是关于个人的兴衰,但《教父》展示了一张关系网。
罗曼-波兰斯基1974拍摄了《唐人街》,相似于约翰·休斯敦的《马耳他之鹰》。《唐人街》采用广角镜头,明亮的布光和精准的构图,是那个时代美国电影的顶点,新美国电影充满了讽刺和大胆的风格。

EP10: 1969 — 1979 七十年代的激进导演们和各国民族电影
1.当维利·伯朗特威成为西德总理,伊朗开始富裕,摆脱殖民奴役的非洲,以及日本变得更激进时,德国、伊朗、英国、非洲和亚洲以及意大利等地的电影人就自己及其国家提出了各种精彩的问题。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里,德国电影征服了全世界,莱妮·里芬斯塔尔事非常有前途的电影人,但在三四十年代误入歧途。二战结束,德国分裂,德发电影公司开始在东德制作电影,之后,柏林墙筑起。
七十年代的德国注重身份认知和历史。维姆·文德斯事年轻一代电影人中的一个,他们十五个人组成一个团体,希望创作出一种新的德国电影,当中还包括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法斯宾德表示新德国电影运动是再次制作言之有物的电影。
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借鉴了《深锁春光一院愁》,采用了典型的好莱坞移动镜头来表现家庭对女主角的偏见,讲述了人类身份认知的黑暗面。法斯宾德的另一部作品《苦涩的泪》模仿《彗星美人》拍了两个女人的故事,但是法斯宾德把美国电影推到了更远的地方。新德国电影偷用好莱坞的故事,又把它改得面目全非,他们钟爱好莱坞,又嘲笑好莱坞在身份和爱情问题上撒谎。
法斯宾德的电影中常常涉及女性和局限的空间,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则经常涉及男性和开放的空间,《爱丽丝漫游城市》中顶层天台的同一场戏,十七年前,好莱坞导演里奥·麦凯瑞的《金玉盟》选择棚拍,色彩绚丽,调控得当,但是文德斯采用自然光,眼光飘移,使用长焦镜头。文德斯通过与美国的关系来定义当代德国的特性。
玛格雷特·冯·特洛塔则对性别更感兴趣,她从当演员开始,出现在法斯宾德的影片《瘟神》,之后导了处女作《克里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觉醒》。如果说莱妮·里芬斯塔尔的电影属于表现主义,并且是关于男人,那么玛格雷特·冯·特洛塔的电影则是印象主义的。
维纳·赫尔佐格是七十年代德国电影的狂人,探险者。1982年摄制了《陆上行舟》,痴迷于原始生活,他是继约翰·福特之后,最重要的擅长运用风光的电影人。
2.七十年代的意大利完成了工业化依旧无法摆脱法西斯主义的过去,意大利七十年代的杰出电影提出的问题不是对历史的认知,而是对男女的认知。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在七十年代更大胆,“生命三部曲”全都设定在过去,其中一部是1974年拍摄的《天方夜谭》。
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作为帕索里尼助手入行,1970年拍摄了《蜘蛛的诡计》,视觉美感超过七十年代的其他作品,充分利用移动摄影,参考了雷尼·马格利特画作里光线。第二部作品《同流者》,贝尔托鲁奇把视觉美感重新带回到意大利电影中。科波拉在拍摄《现代启示录》时把贝尔托鲁奇的摄影师借走,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也借鉴了《同流者》拍摄暴力镜头。
3.七十年代最具创新精神的英国电影也是关于身份认知。
肯·拉塞尔,英国的费里尼,《恋爱中的女人》1969,将性爱场景用长焦镜头拍的慢动作户外舞蹈,摄影机侧放,动作变成直立。
唐纳德·卡梅尔的《迷幻演出》表现了人物的自恋,同样的场景发生在斯科塞斯的《穷街陋巷》中。《迷幻演出》还借鉴了伯格曼的《假面》表达身份的融合。《迷幻演出》是七十年代最精彩的关于身份认知的电影。
4.澳大利亚导演尼古拉斯·罗格拍摄了《小姐弟荒原历险记》,罗格的电影描绘了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的自然与城市、大海与泳池、原始与开化之间的反差。
《悬崖下的野餐》,导演彼得·威尔采用放慢的镜头营造出神秘感。吉莉安·阿姆斯特朗第一部长片《我的璀璨生涯》是关于男女关系。电影的女性视角暗示出九十年代简·坎皮恩和巴兹·霍曼电影中的性别变化。
5.七十年代的日本,激进的日本电影人想用开拓性的纪录片来重塑日本的民族认知。《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1971)拍了十七年,土本典昭导演使用16毫米摄影机使之能深入事件、同期录音、手持拍摄来拍摄混乱的场面。原一男导演就日本的过度自信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前进,神军》。
6.七十年代的西非,塞内加尔,全新的激进电影拓展出了新的世界。南美人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和奥克塔维奥·吉塔诺撰写了《迈向第三电影:关于第三世界解放电影发展的评论和经验》对电影作为商品进行批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认为电影分为三种,一是好莱坞制作的,属商业和娱乐,二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电影,由个性化导演制作如戈达尔和安东尼奥尼等,第三种是政治性的,关于后殖民时代身份认知,1969年后在非西方世界拍摄的。在非洲、南美、中东成为七十年代电影的推进剂。
《雪诺瓦山妇女之歌》(1979),没有同期声,只有阿拉伯音乐,导演阿夏·叶如巴尔用女性眼光来观察非洲和阿尔及利亚。
在七十年代的西非,关于身份认知的第三电影也很盛行,乌斯曼·塞姆班依旧是领军人物《哈拉》(1975),影片是关于从殖民地向后殖民地身份转变的身份认知。塞姆班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马贝提的此类观点却是支离破碎的。吉布列·迪奥普·马贝提的电影开创了非洲的现代主义电影,先是拍摄了短片《巴都男孩》,到了1992年才拍了《土狼》。
他们让人们发现了新的非洲象征主义和叙事方式,非洲的第一位女导演萨菲·法耶1974年拍了《来自乡村的信》,利用话外音拍摄日常生活场景,将生活变成了一个展示。埃塞俄比亚人海尔·格里玛拍摄了《收获:3000年》,前后跨过了三千年,利用低对比度的黑白摄影和长焦镜头,产生一种距离感。
7.七十年代中东的杰出电影涉及身份认知和民族解放的主题,当时中东最具争议的导演伊尔马兹·古泥在《希望》(1970)中表演一个不如意的男人,后来联合执导了《自由之路》(1982)。古泥电影里的人物守旧、高傲、无力,在现实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
8.南美在七十年代诞生了第三电影的概念,《智利之战》是关于身份认知和背叛的故事,电影让你感到身处事件中心。1970年萨尔瓦多·阿连德成为智利民选总统,1973年9月11日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皮诺切特将军领导军队发起进攻。导演帕特里西奥·古兹曼与摄影小组用手持摄影机拍摄,拍摄过程直接录音。
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圣山》是关于身份认知和幻觉而不是背叛,佐杜洛夫斯基在巴黎学习哑剧表演,他信仰禅宗佛教,一种让人们忘却自我的思想,同时,他还研究心理学家卡尔-荣格。镜头的意义:当某人陷入自己心灵迷宫时,会发现人类共同的心理,在心灵上投射出的奇异影像。
他们让电影一丝不挂,再给电影挂上关于自我的象征主义符号,改变电影。七十年代的电影并不只有关于政治或身份认知才是创新,七十年代的孟买、香港和好莱坞的主流和娱乐导演们将永远改变电影的故事。

EP11: 1970s 及之后 世界流行文化中的创新
1.七十年代及其后的电影中,最好的就是玩出新点子的主流影片。低成本小制作电影是香港的主流,香港第一个电影黄金时代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邵逸夫见早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电影制片厂。五十年代的电影女性化,棚内拍摄,强烈的色彩和配乐,漂亮的树木和服装,《江山美人》(李翰祥 1959)。
之后胡金铨把女性化的香港电影变成了宽银幕,更具冲击性,更快,摄影机像兵刃一样运动,每一个动作都经过设计。名为功夫片的打斗电影成了香港的主流电影。《侠女》不是传统意义的功夫片,一开始是动作片,然后变成鬼故事,最后又变成幻想片。六十年代末,胡金铨使香港电影更加男性化。七十年代出现了香港电影的暴龙《龙争虎斗》(罗伯特·克劳斯 1973),李小龙电影里的愤怒来自故事情节,更来自他的生活,曾遭受过种族歧视,希望获得平等。
关锦鹏导演将电影男性化转变视为电影趋势的一部分,因为六十年代,香港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女性在经济上更独立。七十年代,经济起飞,观众是更年轻的一代人,风格多样化,关于兄弟情的动作片(张彻)最为突出。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没有过多剪辑,固定机位,广角是最常见的。
1986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关于兄弟,义气和背叛的故事,单电影手法发生了变化,受黑泽明和萨姆·佩金柏的影响,吴宇森使用多机位拍摄枪战场面,有一些是移动摄影,用慢镜头,场景被分解成片段,江湖英雄片成了新的类型。
袁和平的《少年英雄黄飞鸿之铁马骝》剪接速度和吴宇森一样快,镜头角度多变。《黑客帝国》邀请袁和平将中国功夫融入其中。徐克是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核心人物,香港的斯皮尔伯格,《黄飞鸿》分镜头设计精彩。《新龙门客栈》同样使用了慢动作和旋转,他个人的极度活跃带来了极具创意的电影,徐克使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蓬勃发展。
从二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以来,电影空间还没有如此支离破碎过,从五十年代以来,也没有电影把情绪渲染得如此之高。
2.七十年代的宝莱坞已颇具规模和创新性,六十年代的史诗电影《莫卧儿大帝》票房超过了《音乐之声》,到了七十年代,1971年一年里印度就拍了433部电影,和当年美国制作的电影数量相当。
《季节》(1975)是伟大导演和诗人古尔扎的作品,女主角泰戈尔是宝莱坞的王后,她的服装,发型和眼线影响了一代印度妇女。过去和现在,快乐和痛苦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印度电影非常善于设计这种故事主线。
阿米特巴·巴强,宝莱坞的国王,《囚禁》(普拉卡什·赫梅拉 1973)是七十年代的经典电影,镜头变焦,定格和符号。六七十年代,印度年轻人出现一阵躁动,不满当时的制度,当时很多故事是一个人从贫民窟出来,单枪匹马地反抗制度,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最后成为一名英雄。
《复仇的火焰》(拉梅什·塞佩 1975),七十年代的创意巨片,宽银幕标题像史诗片,风光像西部片,配乐像冒险片,是当时最伟大的宝莱坞影片。编剧事贾韦德·阿克塔尔,力图在剧本中反映那个年代的精神,七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创伤的年代,独立之后印度民族的精神第一次发生了改变。
《复仇的火焰》像《七侠荡寇志》又像赛尔乔·莱昂内的《西部往事》,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张力相互统一。《复仇的火焰》反传统就在于它敢改变电影的基调,给歌舞片留下空间。但这种快乐瞬间被摧毁,还将音乐与恐怖片融合在了一起。《复仇的火焰》成为了印度电影的分水岭。
3.宝莱坞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也很受欢迎,但阿拉伯电影人并没有远离七十年代史诗般的流行电影。《使者》(穆斯塔法·阿凯德 1977)可能是史上被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导演阿凯德没有拍出先知穆罕穆德,让角色对着镜头说话,声音也留白。
埃及先锋导演尤素福·夏因在七十年代是既大众化又愤怒的,《麻雀》(1972)是对阿拉伯史上一段悲惨时期的极好诠释,他将镜头推进捕捉演员情绪。
4.从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印度和阿拉伯电影广受好评,但美国电影的变化是焕然一新的,《驱魔人》、《大白鲨》和《星球大战》改变了美国电影,也改变了世界电影,惊悚和刺激将观众重新带进电影院。
《驱魔人》导演威廉·弗莱德金的创新在于他在恐怖电影中加入了真实元素,这也是电影史上最具创意的声音表演之一。弗莱德金对其他演员也很严格,打一巴掌后拍对方反应。但是弗莱德金说故事的手法十分传统,从头到尾完整地讲故事,没有废话,从霍华德·霍克斯学来的。
《好人乔》(维克多·弗莱明 1943),著名的好莱坞式浪漫,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影响很大。《大白鲨》中重现真实感,斯皮尔伯格抓住每一个视觉创意的感觉,然后开始拍摄,并通过颜色和镜头增加视觉效果。用摄影机向前推的同时向后变焦的方法来造成透视上的改变,和希区柯克《迷魂记》里的手法一样。
《第三类接触》展示了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场景,敬畏和启示场景,广角镜头推进,还有《侏罗纪公园》。他的电影多以郊外为背景,不尽职的父亲和小人物接触到了绝妙的事物,斯皮尔伯格极大地提升了主流电影。
《星球大战》采用的大广角镜头改变了透视,使飞船模型看起来十分巨大,摄影机运动由电脑控制。当中借鉴了多部电影,机器人兄弟二人组借鉴了黑泽明的《战国英豪》,还有画面边缘的模糊处理,以及将黑泽明电影中的长矛换成了卢卡斯的光剑。当中反派人物的拍摄方法则借鉴了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
七十年代及之后的电影正在经历转变,观众开始迷恋观影的感受而不再是思考。

EP12: 1980s 全球电影创作与反抗
1.二十世纪80年代撒切尔和里根在西方当权,全世界的保守派思想家都在讲述关于生命和爱的虚假故事,最具创造力的电影人对这些谎言予以回应。
中国第五代导演拍出了80年代最好的作品,田壮壮的《盗马贼》。第五代导演在校时常和老师讨论的东西不一样,老师讨论的是故事和人物,而他们则讨论影像、声音、画面和色彩。
以前电影都是关于爱国主义或英雄模仿,第五代则向这样的主题发起挑战,他们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关于个体的心理的电影。8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乡土电影是《黄土地》,地平线和传统影片不一样,影片在构图中用空白作为一种组合元素。
张艺谋执导了几部九十年代最唯美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大胆采用对称构图和夺目的橙色、红色。《十面埋伏》通过研究国画并运用了其中宽屏的艺术成分,慢动作特写和轻功动作中带着佛教色彩。
2.东欧与苏联共产党政权开始瓦解,电影工作者诉说禁忌主题,某些电影改变了世界,也是史上最令人不安的电影。
导演阿布拉泽的《忏悔》造成轰动,近乎漫画的风格。与之呼应的是1929年的《兵工厂》。乔治总统与80年苏联新领导戈巴契夫观看后同意发行这部电影,今儿推动了政经开放,即苏联的新开放时期,这是电影改变世界的罕见实例。
Elem Klimov 《Come And See》(1985)是80年代中最惊人的苏联电影,没有电影比它更粗暴。当中的演技,声音设计,凝视的广角摄影和道德严肃性使它成为史上最好的战争电影。导演 Klimov 在1980年代成为苏联电影联盟主席,和政府讨论审查制度恢复禁片。
《Long Goodbye》(1971)由 Kira Muratova 执导,表达的主题是人能把彼此闷死。70年代和80年代的苏联电影应该表现社会主题,但此片都是呈现心里束缚,当局对其形式十分不安。所以和 Sergi Paradianov 的作品一样遭禁,直到80年代末才被解禁。
波兰导演 Krzysztof Kieslowski 的电影关乎爱与死,《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1988)以黄绿色调拍摄,镜头加了遮光罩,偏黄。出租车那场戏很像 Afred Hitchcock 的《Psycho》(1960),不过 Hitchcock 将恐惧当娱乐, Kieslowski 则着重于恐惧的龌蹉和变态。杀死司机那场戏长达3分45秒,共35个镜头,以真实时间拍摄,镜头遮挡得厉害,有时候看起来像晚上。Kieslowski 用物质层面象征光的消逝,因为绿色与遮光镜使画面看起来好像世界的光将要熄灭,它改变了波兰的死刑法律。
3.80年代非洲电影的发展不如东欧那么艰辛。70年代非洲电影关注社会,关心本土,当时的后殖民世界。但在80年代,导演开始超越现在式,关注殖民之前的历史,重新思考非洲电影的本质。
Gaston Kabore 的作品《Wend Kunni》(1983)是最早关注此题材的电影之一,堪称非洲电影的里程碑。Kabore 的电影可说是对过去说出真相,另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关于梦幻时光的是导演Sonlaymane Cisse的《Yeelen》(1987),这部电影壮观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变化多端如《2001太空漫游》,这是一部神奇的写实片,也是影坛最复杂的艺术品之一。
4.80年代的美国,权力集中于华尔街。全新的音乐电视频道在1981年播出第一支MV《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1979,Russel Mulcahy)。影像运用荧幕中套荧幕、粉红灯光、快速剪辑和连续重复镜头,这些形式成了全球流行影像语言的一部分。《Flashdance》(1983,Adrian Lyne)音轨只有音乐,没有叙事元素,纯然的印象派手法。
《Top Gun》(1986,Tony Scott)运用饱和色彩,在空中快速翻飞,还有飞行员的特写,纯粹的冷战男性幻象,许多镜头只有三四秒,剪辑速度快如广告片。
《Blue Velvet》(1986)和《The Elephant Man》(1980)一样,背后往往有更可怕的东西。此片展现了了 David Lynch 想象的超现实手法,原创性十足的视觉对照,这种联结就是 Lynch 的特点。他的电影对日常生活的合理性与可理解性提出质疑,运用无意识题材,他许多作品的主戏往往结合了生活的美与恐怖,即所谓的“鸭眼戏”。和 Reagan 一样,Lynch 对外界有种近乎抽象的恐惧,但他没有排斥而是透过出色的画面凝视着它。
80年代出现的第二位杰出美国导演是 Spike Lee,他将矛头指向美国白人与中产阶级的黑人,并开创新的电影形式。《Do The Right Thing》(1989)运用饱和色彩符合逐渐升温的主题,他用倾斜角度拍摄营造失序感,这种技巧来自《The Third Man》(1949, Carol Reed)。
论及揭露现代生活的真相,协助开创80年代美国激进独立电影的要数编导 John Savles 和 制片 Maggie Renzi。《Return of the Secancus Seven》(1980),他们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手,90年代的独立与政治电影许多都模仿他们的做法。
5.在广告的影响下,电影再度耀眼夺目。法国哲学对流行文化产生兴趣还有后现代主义。
《Subway》,Luc Besson 擅长行销。而80年代最好的法国新导演是 Leos Carax,结合 Besson 的视觉动感,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愤慨感。《Les Amants Du Pont Neuf》(1991)是在巴黎拍过最贵的电影,游民的困境在好莱坞歌舞片以相同风格呈现《An American in Paris》(1951,Vincente Minnelli)。
6.80年代西班牙发生政治变化,独裁者弗朗哥辞世,马德里的地下文化无法无天。Pedro Almodovar 模仿披头士电影《A Hard Day’s Night》( 1964, Richard Lester )创造独树一帜的嬉闹风格,《Labyrinth of Passions》(1982)。Almodovar 的特色是怪诞喜剧风格,他用性与时尚挑战传统西班牙。
《The Quince Tree Sun》(1992,Victor Erice)中镜头没动,以自然光和柔缓速度捕捉时光流逝与瞬间美感。
7.80年代的英国政治更为强硬,右翼政府认为电影应该巩固传统文化的荣耀,电影人们都反其道而行。《My Beautiful Laundrette》(1985,Stephen Frears)对右翼政府狠狠踹了一脚。《My Childhood》(1972,Bill Douglas)要严肃许多但同样大胆,Douglas不带感情地拍下这些空间。
另一位苏格兰导演 Bill Forsvth 也关注劳工阶级的生活,但他比较浪漫。《Gregory’s Girl》(1981)大部分镜头都是水平的,接着开始倾斜,散发一点诗意。
Terence Davies 拍了80年代最好的英国电影《Distant Voice, Still Lives》(1988),没有剪接就回到了过去。Davies 的特色是缓慢的溶解,几乎都让画面对称,自称受到教堂和Vermeer的画作影响。Davies 对慢速推拉镜头的喜欢来自《Intolerence》(1916, DW.Griffith)。另一部影响Davies使用升降镜头的是《Young at Heart》(1954,Gordon Doulas),还借用了当中痛苦与美的结合。
《A Zed and Two Noughts》(1986)中 Peter Greenaway 也喜欢画面完全对称,比起其它应该导演,Greenaway 更善于分析影像。
《The Last of England》(1988)是80年代电影的雷电,堪称对国家政权最强烈的挑衅,导演Derek Jarman 是英国影坛的雷神。《Videodrome》(1983)也是如此,David Cronanberg 早已遇见我们与荧幕的关系可能会性欲化。1996年的《Crash》中 Cronanberg 持续着迷于现代生活中硬与软、皮肤与金属间的界线,告诉现代的自由社会,我们都比佯装的更下流。
8.加拿大导演特别擅长戳破虚伪,《Neighbours》(1951)中导演 Norman McLaren 以惊人的定格动画赢得奥斯卡,使用创新的电子音乐。《Jesus of Montreal》(1989)是攻击80年代迂腐思想的佳作,导演 Denys Arcand 再次向掌权者说出真相,掌权者是我们观众。与Cronanberg的影片一样告诉我们关于我们的身体、性与价值观,我们也对自己说谎。

EP13: 1990年 — 1998年 数字时代来临前胶片电影的最后时光
1.到90年代,数字影像和《终结者2》出现了。在伊朗,导演莎米拉·麦马巴夫的《苹果》中演员事角色本人出演,以自我角色扮演,采用电影的形式来重现现实。莎米拉父亲莫森·麦马巴夫也是导演,也用胶片来重现现实世界。《无知时刻》中麦马巴夫重现过去,结尾又升华了70年代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是影坛上唯一最杰出的自传式影片。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现实,他努力将影片在拍摄中减少一切虚假的伪装。《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事关于童年和友谊最精彩的影片之一。《生命在继续》又是一部重现现实的影片,通过一个固定镜头和自然主义对话拍摄角色侯赛因结婚的那场戏,两年后,同样的固定镜头和场景,阿巴斯拍摄了侯赛因的故事《橄榄树下的的情人》。影片将复杂的现实层层拍出,以及讲述了电影如何改变生活。
2.香港新浪潮中也有人用胶片聚焦和升华现实。《阿飞正传》是王家卫、张叔平和杜可风组合的第一部风格之作,柔和的阴影,浅焦,漂亮的色彩以及悲伤孤独之人的美。荧光、饱和色和脸一起成就了王家卫电影世界之美。《花样年华》体现了王家卫电影中夜间的胶片质感,张曼玉创造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出演了奥力维耶·阿萨亚斯的《迷离劫》。
80年代初,台湾政治有很大变化,社会开始开放,可以拍摄各种题材的电影。这一时期,杨德昌和侯孝贤开始出现,他们用电影密切关注台湾社会。《悲情城市》中他用长固定镜头捕捉当下的停滞,平均每个镜头长达40秒,没有反打或交叉镜头,每次都用同一角度。侯孝贤敬重小津安二郎,画面中套着画面,擅长利用方形影像和摄影机不移动。侯孝贤同样很少用大特写,对空间的处理和80年代的导演们不一样。
贝托鲁奇说蔡明亮重新发明了电影语言,《爱情万岁》讲述了现代人的孤独。蔡明亮电影的最大特色是从开始至今都在拍李康生的身体。
3.日本电影制作者们使用胶片的方式和其他胶片时代最后的导演们全然相反。九十年代的日本导演把静止作为暴力的原点,几乎有些禅意,造就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恐怖片。
冢本晋也,日本电影界的数码朋克,崇拜大卫·柯南伯格的《录影带谋杀案》。《铁男》捕捉了男人的恐惧和迷惑,《铁男2》中用了43秒的单帧画面,这是早在923年阿贝尔·冈斯就使用的手法。
中田秀夫的《午夜凶铃》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恐怖片,借用了《驱魔人》中的家庭设定,借用了噪音和不稳定的平衡,也借用了《雨月物语》中女鬼怪诞的平静。配合录像带的声音用到了非同寻常的五十音轨来作效果,真实的声音反复叠加混合。
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摄影机和小津安二郎一样稳定,三池崇史用这些空白和极简主义来塑造恐怖。
4.胶片的最后时光中,伊朗导演崇拜现实,日本导演害怕现实,哥本哈根的导演们则希望回到电影的根本,同虚幻电影保持距离。拉斯·冯·特里尔1995年和托马斯·温特伯格从布列松和帕索里尼的书中截取观点,拍电影要返璞归真,然后发布了适格玛95宣言。
拉斯·冯·特里尔九十年代最接触的影片是《破浪》,很有启示性,很新鲜,用手持摄影,演员可以随意走动。特里尔将认为最真实的镜头剪在一起,即使有的失焦或存在别的问题。片中基督教式的结尾是整个九十年代影坛最大胆的一幕。《狗镇》比《破浪》更具创新性,导演与演员只见的距离从未这样近,他又一次打破了剪辑的规则,和伯格曼、德莱叶一样,特里尔的电影多关于苦难深重的女性,而且身上有着很多他的成分。
5.九十年代的法国导演们和拉斯·冯·特里尔一样反对80年代的华丽电影,坚持在真相和胶片之中狂欢,同时他们更多地表现劳动阶层和多民族的人物。
《怒火青春》用了明暗差别强烈的黑白摄影,有时用固定镜头,就对着毫无表情的人物。导演马修·卡索维茨给我们展现了几个青年人生命中的一天,展现了胶片最后的时代传统电影手法之美。受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影响,精确的构图和强烈的色彩说明街头生活不一定非要用手持拍摄。《怒火青春》用传统漂亮的手法展现当下法国多文化背景劳动阶层的真实生活。
布鲁诺·杜蒙《人性》同样讲劳动阶层,但风格迥然不同,摄影机基本不动和用胶片拍的早期无声片一样,不加修饰。
致力于反映真实的还有比利时前纪录片导演让·皮埃尔和吕克·达内,《罗塞塔》同卡索维茨和杜蒙一样,他们将当代欧洲公民权力得不到满足的人作为主题。他们简洁又形式化的创新就是让她在整部电影里不断运动,用手持跟拍,很少用反打镜头。
九十年代以来最伟大的使用胶片的法语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十分欣赏影片《土狼之旅》,这是一部关于希望的电影。《军中禁恋》中丹尼斯只是对形式感兴趣,拍摄打斗时,将雄性味道降到最低,丹尼斯将最后的结尾和小津安二郎《晚春》的结尾相比,都像一个轮回。
波兰导演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在九十年代以一种女性化方式使用胶片,《乌鸦》中她用的是一种老式画幅,几乎是方形的,让拍摄尽可能地简单不让演员分心,才能得到到自然的表演。
《星期三》大胆地体现了一个简单的摄影事实,即人类是电影最大的优势之一,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拍了和他同一天出生的人,,非戏剧性拍摄方法的纪录片却体现出整个社会。
迈克尔·哈内克的作品中有暴力的威胁,《未知密码》开头的长镜头像Jansco,每一个长镜头都以隐黑结束,然后下一个镜头才出现,即使这些镜头没什么意义,但却是革命性的。早期电影《趣味游戏》真正总结了胶片电影的最后时光,那种不安,某种东西即将消亡的感觉,人类正在变得不真实。哈内克让男孩面对镜头,打破和我们之间的障碍,影片的突然倒回与伯格曼的《假面》中电影融化的场景一样。

EP14: 1990S 数字技术登场与美国及澳大利亚失去真实的现实主义
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电脑成为电影制作的中心,雷德利·斯科特用CGI制作场景拍摄。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2》中,技术团队将所拍影像扫描到电脑,然后画上光亮的外表,动作和反光,即CGI(计算机合成影像技术)。
真人和动画合成可以追溯至金·凯利的《起锚》,但却是二维的。第一代的画家只想表现一只恐龙,但是到了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却近乎真实。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从低处仰拍以显示船的巨大。
七十年代的电影是观众想看到什么,如《驱魔人》、《大白鲨》等。九十年代的电影变成了观众能看到什么,电影再一次成为了奇观,如电影诞生之初带来的刺激。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主流故事片是约翰·拉赛特的《机器总动员》,能够以摄影机无法拍摄的角度拍摄。《女巫布莱尔》使用廉价的数码录像机拍摄,网络营销十分成功。同你,数字电影在美国、西班牙、韩国、德国和墨西哥出现。
2001到2002年,乔治·卢卡斯拍《星战前传》时完全没用胶片。《十面埋伏》中使用CGI,影像可以做从前做不到的事,结合惊艳的中国舞蹈设计,和鲜艳的颜色,技术很先进。
2.九十年代,生活不在只是现代化,变得后现代化。《辛德勒的名单》、《洛城机密》和《沉默的羔羊》等都是四十年代严肃的类型片,只不过换了新的包装。但当时真正的特色是讽刺和后现代主义,中心思想是伟大的真理并不存在,一切都在循环往复。更多的电影人开始拍摄老的类型电影,马丁·斯科塞斯也这样做。《好家伙》结尾中,匪徒直视镜头,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做法。曾经《火车大劫案》中也这么做,电影套用电影,九十年代的家常便饭。
九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中到处是对老电影的有趣改编。四十年代经典黑色电影影响了昆汀的《低俗小说》,当中着重强调日常对话的超现实主义被称为“塔伦蒂诺风格”,意味着同时比生活更真实,或更不真实。《落水狗》用长焦拍摄枪击戏,参考了香港导演林岭东的《龙虎风云》,以及高潮部分的死亡三角模式,广角切换成特写。塔伦蒂诺还喜欢戈达尔的《不法之徒》,用片头命名自己的制作公司。昆汀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在剧本中,在视觉上,他是一个传统主义者。
奥利弗·斯通拍摄了昆汀写的剧本《天生杀人狂》,这部片子将多种视觉风格混合在一起,几乎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定义,仅用一种图像捕捉不到真实,现实是多种多样且支离破碎的。
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第四大特点是古怪,科恩兄弟《Miller’s Cross》,他们是视觉效果和讲故事的大师。《The Hudsucker Proxy》是典型的科恩人物,笨头笨脑,不性感,想法古怪。《逃狱三王》,《谋杀绿脚趾》很有超现实主义味道,科恩兄弟对人物的喜爱赋予了他们后现代主义的心。
3.九十年代最大胆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格斯·范·桑特。《不羁的天空》为了表现主人公的感受,范·桑特使用了许多视觉化场面。《大象》也是关于年轻人的堕落,九十年代没有哪部电影与电影史的关系比这部更复杂。十四年前,应该到呀阿兰·克拉克也拍了一部《大象》。这些电影有些像电子游戏,这对九十年代电影产生了新的影响,《杰瑞》中采用了完全真实的行走时间。
贝拉·塔尔的《撒旦之美》也体现了行走之美,镜头史诗般地向前移动,纷飞的垃圾是表现主义的。范·桑特的《杰瑞》也一样,而《最后的日子》则参照了《让娜·迪尔曼》的拍摄手法,使用固定镜头。之后翻拍了希区柯克的《Psycho》,区别在于细节上的处理。
数字电影初期,有人把电影艺术理念推向更远,马修·巴尼的《悬丝》,和无声喜剧时代的电影《》一样表现了美与勇敢。《悬丝》系列一共拍了五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最大胆的讽刺电影中有两部是保罗·范霍文导演的,编剧都是艾德·诺迈尔。第一部是《机器战警》,十年之后他们又合作了后现代主义电影《星球战队》,关于政治讽刺,他们将科幻小说与政治相结合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辛辣的娱乐电影。
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简·坎皮恩的代表作《天使与我同桌》是关于潜意识的。《钢琴课》中用了非常主观的影像和声音来表达一个成长中女孩儿的内心世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导演的戛纳金棕榈。
巴兹·鲁曼的电影将人带到后现代的九十年代,他是数字电影初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融合了莎士比亚到宝莱坞的特色流星雨,拍出了九十年代最重要的电影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借鉴了莱昂内的表现手法。《红磨坊》更好体现了他在电影上的创意,从未有人将赛尔乔·莱昂内、MTV、西班牙语电视剧、时尚、异装癖还有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现实已经不真实,这正是数字电影初期的定义。
巴兹·鲁曼将《舞出爱火花》、《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红磨坊》称为“红幕三部曲”。

EP15: 2000年以来 电影的回归和电影的未来
1.二十一世纪到来,最让人惊讶的是编辑手段的改进,慢电影这样的艺术电影开始崭露头角。但在二十一世纪的电影还是要表现电影最初的内涵,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劳莱和哈代》。
《金发维纳斯》构图很满,光线柔和,好莱坞正处于它最好玩,荒诞和新颖的时代。
1895年电影随着这部纪录片《Employees Leaving The Lumiere Factory》(Louis Lumiere)开始,新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现实,首先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有非虚构电影成为大荧幕的主力,《华氏911》是纪录片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导演迈克尔·摩尔在画面角落加上评论和时间,制作出2004年最令人难忘的关于权力与不作为的电影,票房和同年上映的《谍影重重2》相当。相反,《谍影重重2》努力想做成纪录片风格,不加修饰的纪录片画面逐渐成为二十一世纪电影中既刺激又新颖的手法。
《是和有》是一部以观察真实人物为基础的经典,2002年银幕上最生动的角色之一。道格拉斯·戈登和菲利普·帕曹诺的作品《齐达内:一幅二十一世纪的肖像》也是当时最具创新的电影之一,采用了超长焦镜头拍摄一场足球赛,只跟随赛场内齐达内一个人。
《神枪手之死》使用浅焦,画面深褐色,边缘的失焦由电脑辅助完成,借鉴了精美的摄影现实主义《Way Down East》( 1920, DW.Griffith )。
2.二十一世纪最具创新的故事片之一《适合分手的季节》,导演锡兰使用数字技术拍摄,电影中焦点运用的杰作,现实主义地表现时间静止。二十一世纪的新想法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想法,真人依然重要,现实主义十分美好。
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提·普优希望采用电视剧《急诊室》的拍摄技巧,手持,环绕拍摄,老式的绿色荧光灯照明。《无医可靠》是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中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新千年的阿根廷电影也大胆地面对现实,《无头女人》(卢奎西亚·马特尔)用固定镜头,浅景深拍摄,这是南美洲史上最杰出的电影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墨西哥电影在人类主题上非常坦诚,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采用大幅的升降镜头来突出表现问题的严重,《Battle in Heaven》(2005)。
韩国给新千年现实主义电影中接上了黑色和新奇的野性,就是新韩国电影。六十年代是韩国电影的黄金时期,2003年前后有三部电影尽显韩国电影的大胆,李沧东的《绿洲》,奉俊昊的《杀人回忆》,还有朴赞郁的《老男孩》。《老男孩》中的打斗风格化,摄影机很远,使画面看起来像漫画里的花格。2003年的新韩国电影与现实主义正相反,风格化,梦境式,充满魔幻的感觉,像早期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
3.二十一世纪电影中的创新之处在于自然主义同样出色的梦幻色彩,电影在这方面也回归了。最著名的美国梦幻电影是《绿野仙踪》,新千年的最佳梦幻电影《穆赫兰道》创新之处在于它是《绿野仙踪》融合了黑色电影的暗夜气氛。
《梦的安魂曲》(达伦·阿隆诺夫斯基),这是一部关于扭曲生活的优秀电影,动作加速,用鱼眼镜头拍摄。新千年,电影也用信访室把现实和梦幻结合起来,使其界线变得模糊。
斯德哥尔摩,罗伊·安德森在他独特的电影里,用一种很少有人使用的新方法把现实和梦幻结合起来。《二楼传来的歌声》找到了一种有力的视觉风格来表达现代生活的屈辱、内疚和滑稽。他柔化色彩,钟情于灰色和绿色,喜爱透视效果和北欧平光,而且他的摄影机很少移动。他认为现代电影拍摄中常常夹带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画面,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劳莱和哈代》。
4.二十一世纪的电影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五十年代的《雨中曲》,导演斯坦利·多南使用分屏拍摄对付审查制度。到了新千年,罗杰·阿夫瑞的《诱惑法则》也用了分屏,使观众从一个局内人变成了旁观者。《阿凡达》中,电脑推动了二十一世纪现实和幻想相结合的新方式。
泰国导演阿比察邦的作品更具有创造性,《热带疾病》用自然光,长镜头拍摄。影片过半时,从自然主义变成了神话故事,在整个电影史上,这样大胆的故事转换实属罕见。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的《母与子》是慢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拍摄的画面也是源于绘画,十九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索库洛夫借用了他的色彩,之后的《Russian Ark》(2002)整部电影仅用了一个镜头,没有任何剪接。索库洛夫是二十一世纪最严肃的也是风格最大胆的导演之一。
5.尾声
到了2046年,也许电影会变得像诺兰的《盗墓空间》一样,还有《暖暖内含光》。

电影史话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2011)

又名:电影的故事(台)

主演:维姆·文德斯 斯坦利·多南 罗伯特·汤 克莱尔·德尼 阿米达普·巴强 格斯·范·桑特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 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导演:马克·卡曾斯 / 编剧:马克·卡曾斯 Mark Cousins

电影史话的影评

水哥
水哥 •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