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两部纪录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和刘高明的《排骨》,里面的两名主人公本无太多相同之处:一个是美国人,叫罗德里格兹,喜欢唱歌,出过两张唱片,但无人问津,后来无意间在南非被广泛传颂,而演唱者一无所知,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给别人修葺房屋;一个是中国人,外号排骨,江西人,在深圳开了一家小店,专门卖盗版文艺片,虽然他自己看不懂,却如数家珍。
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讨论?原因在于,在纪录片《排骨》中,弥散着绝望和不安的情绪,我想知道的是,这种绝望和不安从何而来?如果跟遥远的罗德里格兹相比,是否可以看出什么不同?
排骨的不安和绝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局的检查,因为他也知道自己从事的盗版行业是不合法的,所以他一直被一种恐惧感所笼罩,并且就在影片拍摄的期间,有一个同行,为了躲避文化局的检查,从9楼不慎跌落摔死,这件事也给排骨带来很大的冲击;第二是他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很高的利润,他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并且生意越来越差,最后因为拆迁,连小店都没有了,最后不得不到天桥上摆摊。既然如此,排骨为什么还热衷于这份工作呢?排骨以前也在工厂打工,但工作很累,待遇又低,他不得不换一份工作;另外,开了小店之后,当给客人找到他们需要的片子的时候,客人高兴,排骨也觉得有价值感和存在感,这句话在影片中他说了三遍,但对于没钱的恐惧,他提到的次数更多,甚至连书包上的“为人民服务”,他改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但改写之后,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好远。
美国的罗德里格兹,两张专辑发布之后,无人问津,他就解雇了,就回到自己的老本行,替别人修葺房屋,但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拿起吉他,为别人唱歌,他喜欢唱歌;尽管没有钱,但他会带自己的女儿去看画展,去博物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困窘而显得低人一等。他内心强大,甚至在南非开完巡回演唱会之后,回到美国,依然过着平凡的生活。
美国的罗德里格兹,在影片中,找不到半点慌张和胆怯,或许因为他已经经历过千山万水,可以宠辱不惊。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几十年前,跟排骨一样的年纪,他是否也像排骨一样对生活充满了不满,对未来充满了不安?绝望的情绪一定会有,因为他生活的底特律,正在变成一个废墟,这种情绪在他的歌词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因为有音乐的陪伴,他慢慢变得内心强大。
但在当下的中国,这种绝望的、不安的情绪,不仅仅在排骨身上出现,即使在白领阶层、中产阶级甚至是有产阶级身上,也普遍地存在,这究竟是为什么?没有答案,但纪录片 《排骨》出现,将这种情绪展现出来,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部影片拍摄于2005年,现在是2014年,其实我很想知道9年之后的排骨,究竟去了哪里?他的生活,是否有所转变?现在的他,是否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他是否已经成家生子,不再谈论爱情,不管他是否曾经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