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thology Film Archives看完小川绅介的《三里塚:第二防线的人们》出来,才突然发觉今天提的袋子是去年年底在成田机场买东西时拿的购物袋,上面还大大地写着“Narita Airport”,真是巧合。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三里塚农民为抗议政府强征他们的土地建飞机场而奋起抗议,在自家土地上与政府僵持了数年。结果貌似很明显:飞机场还是建起来了,农民被迫迁出。但现实状况是,有若干户农民坚持到底;政府无可奈何,只好把飞机场建在这几户农民家的周围,并为他们装上隔音板。经过成田机场的朋友细心留意飞机场的跑道,就会发现这几家安然坐落在跑道中间的屋子,飞机经过也不得不绕过它们。另一方面便是社会团体的坚持抗议,虽然声音由最初的“占领机场”慢慢变弱,但起码仍在发声。我去成田机场的一个月前才听说又有几栋房子被政府成功拆除。看图片,抗议并拉起横幅者仍在。
我把这些“钉子户”的故事复述给同飞机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意料之中,他说“这些人也太倔了,何必呢?”这不是应该很简单吗?人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要讨个说法,寻求正义,这不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吗?对于农民,土地就是他们的命啊,这样被无理抢夺,他们能不拼尽老命去争取回来吗?这是钱能解决的吗?但我感到仅仅作出这样的反问是很苍白的,只好回答:“他们肯定有他们的理由啊。我们不是他们,很难体会到的。”
当看到《第二防线的人们》里农民的各种抗争画面时,很难不被震撼到,即使事先对他们的抗议有所了解。人们想出各种办法阻止或延误警察的突击:用铁链把自己绑在树上,扔石头,用竹做的长矛刺,制造燃烧弹,挖地道等;他们的眼神自然地透露着坚定和乐观,语言直接幽默。电影语言尽可能地简单朴实,在展现这些农民时根本用不着任何花哨的修饰,仿佛光盯着他们就已经能感同身受,并自然地对他们产生敬佩。镜头方面也为此做足长时间凝视:几个讨论的场景以及后面对建地道的农民的采访都是尽可能地少剪辑,镜头停留在他们的脸上,无论他们是说话还是沉默。
影片剪辑完成于1971年,而那时的主要抗争尚未结束;但这并不代表影片的视野就变得局限。影片最后一镜长时间的驻留在两位挖地道的农民上;他们单调地重复同一个动作,中间稍作休息,然后接着挖。影片其中一条字幕——其中一人的一句话——被故意放大置在画面中间:“这地道会通向哪里呢?”然后他们又接着挖下去。当人们被一种很单纯而强大的力量驱动时,这些所谓的担忧就显得很无谓了,就算偶有念头也很快被抛开。胜负反而显得次要;尊严和坚持——大概就是片中农民所指的“精神”——应该被顽固地传承下去,正如他们自己也强调的那样。如果他们能看到纪录片《Shang Fang》中的那些国人,他们会感到欣慰的。
有一位在纽约教纪录片的日本人在观后采访观众;我在另一场小川里也有看到她。我对她说拍片子关键还是导演的视角和与被拍摄对象的关系,比如在这片子里,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亲密,就连地道建设和布局这种应该属于“机密”的东西,农民们也乐于和摄制组分享,并把他们带到地道里去感受。可以说,摄制组是完全跟农民们站在同一阵线的。这点在小川的《收割电影》里也有反复强调。不过我忘了告诉她另外一个拍片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勇气。你看拍冲突场面时,摄影师直接站在冲突双方中间,镜头因被周围的人推撞而经常晃动,这分明是拿命来拍啊!

三里塚 第二防线的人们三里塚 第二砦の人々(1971)

又名:Narita: The Peasants of the Second Fortress / 三里冢·第二堡垒的人们

上映日期:1971-05-23(日本)片长:14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小川绅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