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拍摄的是边田部落农民反抗同盟同政府的防暴警察与成田机场工作人员之间的正面冲突。农民们做树桩、围篱笆、挖水沟,自己动手建立起了若干条简陋的防线,去反抗政府对该地土地强行的占用。反抗的手段多种多样,凝结着农民的智慧,充满着乡土的气息。在进攻方面,以下三种武器最常被使用到:竹枪。作用是去戳去捅防暴警察巨大的盾牌;粪弹。投掷出来的粪弹的既可以污染国家暴力机器的外表,也可以使其内心感到畏缩恐惧;酒精弹。酒精弹的目标不在于人,而在于推土机。如此的“枪林弹雨”并不具有致命的伤害,却也不会令对手感到好受,可以说是非常有智慧的反抗方式。

在防御工事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篱笆与水沟防线之外,还包括肉盾与地道两种。肉盾的意思是农民们用铁链将自己捆绑在防线的树上,这样例如推土机之类的机械工具就不敢嚣张妄为,肉盾的主要参与者皆为农村妇女,在影片中,农夫妇女展现了其大无畏的精神。当地面上的防线被一道道地攻破以后,地道便成为了农民们最后的防线,在此,一种游击战的方式启动。地道极其简陋,具有坍塌的可能;地道上的油灯,据资料介绍说是当时中国人赠送过去的,到底是谁送的,又是如何送过去的,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这个片子所展现出来的农民的那种誓死保卫土地、与政府反抗到底的决心实在令人赞叹,反抗同盟的组织纪律性,团结与万众一心的精神,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三里冢人民反抗成田机场建设活动的高潮部分。实际上这个在日本近现代政治民主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反抗运动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断断续续持续到了九十年代日本政府举办“成田机场圆桌会议”谢罪为止,农民的顽强虽然没有帮助他们最终守住自己的土地,却也展示出了一种竭尽全力为自己争取利益与表达自由的可能性。可以说农民们以失败的方式取得了胜利。

影片放映结束后的日本学者的社会背景讲解非常有必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的来龙去脉。整个讲解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的是三里冢地区的具体定义与反对同盟的人员构成。具体而言,三里冢地区由成田北部与南部芝山市构成,一条天然的分水岭将它们分成了风俗习惯十分不同的两个地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村落。北部地区的村落乃是由明治大正开垦以及战后开垦而成,并非传统的农村地区,属于“开拓地”,种的是旱田;芝山地区的村落以传统的旧村落为主体,属于“古村”,种的是水田。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的人员凝聚力更强,对土地的情感更深。但是,由于他们的土地都要变成机场的水泥地,因此两个传统迥异地区的村民们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反对同盟”,亦是“命运的共同体”。

小川摄制组后来所去的边田部落,即是属于芝山市的一个古村落。芝山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这个地区有着悠久的农民运动传统,这种传统从战前的无产阶级运动开始,一直持续到战后选举反对同盟领导人活动,再到六七十年代组织农民团体反抗成田机场建设这个事件上。因此,芝山地区的反抗同盟领导人有许多都是战前无产阶级运动活动家出身,部分领导人为日本社会党党员。从这个地方出发,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影片中农民领袖的表达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如此出众。

第二部分涉及到的是三里冢与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日本许多农村青年都在战前以士兵身份踏上中国的土地,经历了侵华战争,在《日本国古屋敷村》我们已有所见闻,三里冢地区也不例外。这个地区的农民,有些甚至是731部队的队员。总体来看,这种战争的经历使农民们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率领本地的农民群体同政府相抗衡。另外,芝山地区的农村家庭有一个独特的传统,即大儿子继承土地,二儿子三儿子等只好去当兵,当警察,这种在国家暴力机关内部所进行的训练也有利于农民反抗同盟的组织。一句话概括起来,即是日本帝国培养出来的人员将矛头指向了日本帝国本身。这个部分另一个吊诡之处在于,反对同盟的诸多领袖们在这个阶段曾多次受中国政府要求组团访问中国,意思就是曾经侵略中国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士兵在三十年以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政府眼中的反抗日本政府强权的英雄而被款待与赞颂。

第三部分谈论的是新左翼与小川工作室的关系。在小川历时八年时间拍摄的七部三里冢系列影片中,人们可以发现这小川工作室与学生团体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联。新左翼学生自治运动支援着小川电影的摄制、发行与上映工作。如果不是新左翼的支持,小川摄制组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进入到农民中去,农民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就信任这个摄制组吧。小川绅介在三里冢的根据地实际上经历了一次迁移:从早期的长原地区转向了中后期的边田部落。前者是学生力量最为强大的三里冢地区之一,后者是争斗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而这次迁徙,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学生介绍才顺利完成的。小川摄制组的影像令不仅仅吸收了包括此次访华参与研讨的副导演饭昂俊男在内的一大批青年人进入该工作室,同时也令左翼学生“运动团体自身赢得了新的成员和神话”,因此可以看到小川摄制组与学生团体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最后一个部分探讨了小川绅介电影的转变。从《第二防线的人们》到《边田部落》,影像从前方的主战场转向了后方的根据地,从外部的激烈动荡转向了内部的暗流涌动,从政治性强的直接冲突转向了生活味浓的多重立场,它使小川绅介的电影摆脱了农民与学生团体单纯的传声筒的角色,逐渐拥有了一个“独自的作品世界”。这种转变的轨迹一直持续到了他后期的《日本国古屋敷村》与《牧野千年物语》中去,在这后两部作品中,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民同风土稻水之间的关系、农民对神灵的敬畏、村落地区独特的时空观念……成为了影像所要纪录的重点所在。因此,小川绅介后期的作品,越来越少的具有介入现实或者“放下摄影机,拿起枪”的姿态,显得更加纯粹。更加电影性。

三里塚 第二防线的人们三里塚 第二砦の人々(1971)

又名:Narita: The Peasants of the Second Fortress / 三里冢·第二堡垒的人们

上映日期:1971-05-23(日本)片长:14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小川绅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