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已识愁滋味

1.24小时开通的电话,接通率只有10%

(我明白我学生时代为什么就从来就没有打通过这些电话了。北上广+全国我都打过,无论哪个凌晨,都在排队。)

2.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15%

(比我上次看到的数据低了很多,我了解到的2019~2020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数据是25%左右,小学10%,初中30%,高中40%。)

3.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这种脱离生活的懈怠感,常常会被周围的人误解为懒惰。

(抑郁症的三低是: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我常常用这个来跟家长老师解释,学生的真的没有力气去早起上学,认真听讲,参加体育活动,这些都需要Ta的意志去支撑,而Ta生病了,就是没有这个意志力,而不是她是为了逃避这些活动而假装有病。)

4.最重要的事情: 保证安全。剩下的事情,保持陪伴。

(在校园里,安全就是第一位的,发现了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就要马上通知家长和班主任加强监护。我从来不会说自杀风险高还是低,因为青少年瞬息万变,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所以自杀风险只有“有”或“无”,必须拉紧这根弦。)

5. 活着就是一种安排,安排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做了每一件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当时的意义。

(视频里拍摄的这两个少年很幸运,从家庭、从社会重新建立的温暖的连接。但是其实我的很多来访,还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能在学校里熬着混着日子,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等18岁长大离开家庭。我好期待,能够拍拍学校里的抑郁少年,他们是怎么对抗抑郁的。)

二、她们

1.中国近一亿心境障碍患者中,女性占据6成以上,和性激素有关。

(所以我一般都会建议去医院查激素、做脑电,做核磁,做各种检查,也许从这个角度,也能找到治疗的不同方向。药物和心理咨询一起,双管齐下的去对抗抑郁。)

2.当这个疾病发生在肉体上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当这个疾病发生在精神上的时候,是你没有控制好它,是你有问题。

(整个社会对于精神疾病都有一种病耻感,有的学生会跟我说不敢跟爸妈说自己的心理情况,怕他们担心;有的学生会说爸妈不相信她说的情况,说ta只是矫情,根本没病;还有的家长会到我面前来忏悔,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有照顾好孩子。学生和家长好像都不敢面对,这个可能有心理疾病的事实,不断逃避、否认、直到绷不住的那一天。)

3.他们爱的那个我,和我想要成为的那个我,好像是不一样的。

(在学校的“好学生”常常会遇到的问题。青春期会遭遇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ta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要成长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然后,就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父母爱的是真实的我吗,还是爱那一个能考高分的我,听话的我。)

4.资深的助产士自己在孕期,也会饱受抑郁症状的困扰。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孩子所占据,又要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体内的激素水平急速下降,面临重重困境。

(看了这一段很动容,因为我亲姐姐也是年底要生娃,我推掉了之前计划好的旅行,准备整个寒假都在家里好好陪伴她,我妈妈也正在上医院组织的高级母婴护理班,学习专业的科学的护理知识。希望我和家人能给予足够多的支持,让她好好度过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阶段。)

三、步入老年

1.因为糖尿病有药物去治疗,高血压也有降压药,可是抑郁症,我们不知道有什么药物可以去治疗,就觉得是不是精神病,就很无知。

(近期和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也有关于对抑郁症用药的讨论。因为一方面我们的经验好像告诉我们,抑郁症药物的有效性存疑,很多同学用了都效果不大,还有一些副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到很多抑郁症患者通过自我疗愈去走出困境,所以抑郁症的用药就是比较尴尬的。

我想起了《手术两百年》,非常期待有没有纪录片讲一讲精神类药物,精神类治疗方式的发展进程,舍曲林之类的药物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然后怎么通过临床实验,怎么被广泛运用,我觉得这也能够增进大众对用药的理解和支持吧,至少我会。)

2.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但是就是战胜不了自己。由他去吧,说白了也不想活了,也活不下去了,算了。

(让我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失去孩子的家长,那种懊悔和绝望,不能忘记。我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来访,但是我想我能做的只有陪伴,直到他们自己重新找到想做的事情。就像这个视频里面的老人,有的人跑步,有的人练萨克斯,有的人投身公益,但是也能够理解像李一样的人,从此只是活着。)

四、或许,你也有条黑狗

1.强制也不完全没有道德,如果是为治病的话。

(一个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回忆自己痛苦的精神治疗,然后说出的话。的确,治疗很痛苦,吃药、电击,对不吃药的惩罚,但一切尘埃落定,我们也感恩这些痛苦,让我们走出疾病。我曾经在抢救室帮助过学生洗胃,洗胃的痛苦,一个学生需要被4个大人按住,来控制ta的挣扎,以完成洗胃的过程,我和家长都在流泪,觉得学生太可怜,然后,更用力的按住她,想要这个过程快点结束。)

2.最严重的负面情绪,不是愤怒,也不是痛苦,是羞耻。

(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找到了一篇相关的文章: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0705d7139c3a0ffd71a20787

羞耻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让我们的自我意识分裂,想象当我们处在另一个人的眼光下;羞耻能控制其他正面情绪的表达;也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并释放,悲伤我们哭泣,愤怒我们发祸,羞耻我们却是要隐藏,不被任何人发现。这篇文章还讲到了羞耻和内疚的区别,以及我们会用什么行为去应对羞耻,感兴趣可以看看。)

3.如果单纯靠药,没有情感的流动,人也不能好那么彻底。

(我觉得吃药和心理咨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有强烈自杀意念的来访来说,必须吃药才能够让ta有意愿,有能力来做心理咨询,而不是被困在自杀的想法里,采取极端行为;而坚持吃药也是艰难的,大家很容易因为看不到效果,或者一些副作用而随意的停药、减药,那么心理咨询能够给到来访一些希望和信心吧,让ta能够看到与抑郁和平共处或者战胜抑郁的可能,让ta坚持服药。)

4.大家有一个错觉,觉得抑郁群体会一直在一个抑郁的状态,其实也是完全可以释放快乐的。生命是彩色的,生活也是彩色的。

(和很多家长沟通的时候,有的也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家孩子挺好的,挺快乐的,不像你说的那么糟糕呀,觉得孩子没有生病。但其实生病后的学生的情绪瞬息万变,又非常极端,我们都无法预测,可能之前跟你说说笑笑,转眼回到自己的房间就马上感到很痛苦,有自伤甚至自杀行为,我们也都听说过微笑抑郁症,这种更危险,你都没有注意到,更别说关注和保护ta了。我觉得一定要让大家多了解抑郁症的知识,打破偏见。)

五、坚持,再坚持一下

1.住院期间,更多的是对急性期的一个治疗,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急性期对风险的控制,药物的调整。精神科大部分疾病,都是需要很长程的一个治疗,回归社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明白学生怎么都是住不到一个月就出院了。但是这样的学生,其实后续也很难返校,一般会休学或者长期请假,真的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需要父母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就像标题说的,坚持,再坚持一下,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是哪一天 ,那就,再坚持一天。所以我也会建议家长做好自我关怀,也去寻求一些社区的帮助,或者也去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真的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2.一边是不知道如何给予关切,一边是不知如何敞开心扉,拥抱爱意,这样的隔膜,似乎是xx进入青春期后的母子关系的常态。

(家庭治疗真的很好,因为如果学生的抑郁跟亲子关系有关系的话,其实我们不想去归咎于这是谁的问题,被指责成“不称职的爸爸”or“不称职的妈妈”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学生的症状减轻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只是这个家里又多了一个需要心理咨询的人。而且这也不会是谁的问题,整个家庭大家的关系都是相互牵扯的,我们更愿意归咎于我们家庭的模式可以更好,整个家庭的关系可以更合理,给能够给予家里人关怀和支持。所以我经常推荐学生和家长去做家庭治疗,但是这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我作为学生的咨询师,也不能在学校做家庭治疗,能做的很有限。)

3.这个人不得抑郁症,一定开心幸福吗?

(一个得了20年抑郁症患者的新角度。抑郁症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生际遇,它让我们更深的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快乐的本质。如果都死过一次,那剩下的日子我们一定会更加珍惜,也许这就患者的妻子说的,患者带着她找到了自己。我们能够去选择真实的做自己,全然的爱对方,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是很多没有得抑郁症的人,都还没能做到的一件事。)

六、寻找精准医学之路

(微表情、蛋白谱、磁共振,种种高精尖复杂的方法逐渐推进精准医疗。这个是我的知识盲区了,但是我看了之后我就知道康宁医院初诊2000+都会花在哪里了。有的家长听说康宁初诊2000+,都不敢去康宁诊断,怕承受不起,相信看了这一节应该就会知道,只是初诊要抽血、做事件相关电位,做核磁扫描,要做诊断才会这么费钱,之后复诊是不需要再做的,能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区吧。)

整体而言,我觉得《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个片子,虽然会觉得还有很多没讲到的地方,但至少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知识,特别特别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心理科普的纪录片能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让整个社会环境更美好。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1)

主演:解琳 

导演:史慧 / 杨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