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去面试了一份工作,是关于微信公众号的日常排版和维护的,公司在距离住处十多站的地方,算不得远,但也不近。
具体,是在写字楼的五层,是很小的一间,敲门进去后发现隔作了上下两层,上边摆着桌子、茶具和跑步机,面试我就是在那里,下边是两三张桌子和八九台电脑,规模可想而知。由于是周六,电脑便漆黑,桌边也空空荡荡。
招聘软件上要求的是,要具备排版微信公众号的经验,而实际上,那份工作并不需要。主动要求后,那人找了内容伸了手机过来,我凑近去看他找到的账号和推文,试图了解一下他们的风格,是繁复还是简约。
最终发现,他们发布出来的推送所使用的,是那种没有排版的排版。即,连简约到极致的线框和图标都不用,纯粹是直接往三五百字的一个大段落中插入几张图片和几条广告,仅此而已。
就这些,还要求什么公众号排版的经验呢,扔开电脑,只用手机就可以编辑出来了。那人的介绍是,试用期一个月,实习期三个月,之后再转正,工资分别是2500、3000和3500,大抵,家乡的四五线小城市的水平就是如此了。
面试的过程十分随意,连通常必不可少的自我介绍环节都省略了。几个月前,误打误撞去了一家托管中心面试,那次也省略了,大抵,他们的水平也是相似的。
面试的开篇,是那人的发问:“你是哪一年的?”我回:“出生吗?97年的,26岁。”面试的结束,是那人说他们还要继续考察其他的人,让我第二天(10号)下午等微信通知。最终,面试没过,整个午后一直到傍晚,我的微信都很安静。或许症结就是那人开篇的那句发问。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机械重复的完全可以在上班时间搞定的绝对不可能加班的工作,而且双休,每天将自己所负责的十多个账号的二十多篇图文发布出去,之后便万事大吉,再无其他。甚至图文都在专门的素材库里储备着,复制粘贴就好,不必自己写作。这是一个适合刚刚毕业的小孩伸手拉过来玩一玩的工作,或许,两三年前身处南昌时候的自己是适合它的,而此刻已经不再。面试我的小哥清楚这些,我自己当然也同样。
毕竟,近来家里半玩笑半认真地一直讲着的一个话题,是到时候要不要捡个漏买个二手房子算了,车子其实也可以。即使二手,也是五六十个“W”的数额,而谁,会胆大包天地选择一条每天完全机械重复的每月2500块的羊肠小道去走向它呢?至少我自己,不具备这种憨气。
因为自知并不适合,也因为近来的复杂心境(努力又不大努力),所以并不对面试的失败上心。
倒是沿着它,想起来了另外的一些内容,是一直搁在心底的,是想写又一直没写过的。具体来说,就是周遭常见极了的一种拿“沉默”当“拒绝”的行事方式。
去年在西安,曾应聘一个稍有些规模的公司的教辅编辑,顺利过了笔试,后来输在了第一轮的线上面试。面试结束后,说的是如果通过,就会收到二轮面试的通知。然后,微信一直沉默。父母不在我身旁,他们不知晓也不懂得具体的情况,便只得一边苦苦等待,一边苦苦地效果甚微地宽慰我。那一刻,关于对方的这份沉默,我的心底便隐约升腾起来一股伤怀和愤怒,沉默不语,其并非风平浪静和颜悦色,而更像是一种心狠手辣的杀人不见血,像是觉得你根本不配得到一句回复的那种狂妄和傲慢。
当然了,拿“沉默”当“拒绝”的这种行事方式,我一直很是鄙夷。
前年在南昌,面试一家新媒体公司,结束后,老板(一个年龄比我小的姓张的男生)说:“你回去考虑一下,三天之内吧,接受这份工作的话就发个微信给我,或者直接删掉我就行。”隔了两三秒钟,我回:“即使不愿意,我也会发信息告知一下的,工作是工作,在这之外,人和人之间还是要保持尊重的嘛,这更重要。”他讲:“嗯嗯,那是当然。”
最终我去做了三四个月,那是那一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还在起步,后来在第二年年中倒闭了。身处其中,感觉氛围挺轻松,姓张的男生常组织大家一起聚餐,然后去KTV,我初去的当天遇到一次,离职的前几天又是一次。那家KTV去一次要八百多块,他办理了会员,两千块可以前往三次。而聚餐,每次都是每个员工各选一道菜,别重复就行,再无任何限制,最终十几二十道凑成一桌。
后一次在KTV,我和老板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待到晚上十一点前后才离开,他租的房子距离很近,往南一点点就到,我和女生则一路朝西边去,记忆中,那晚还落着雨丝。后来第二还是第三天,被几个对聚餐和去KTV这些活动厌恶极了的同事追问,你为什么要待到那么晚的,这会让老板觉得我们很喜欢,以后聚餐什么的就会越来越多。没直接说自己挺喜欢这些,我回应:“早几个小时回住处,也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在KTV老板付账,吃吃喝喝有说有笑,也还行的。”同事瞪眼:“你这个也太……”
同事没继续讲,因而我不知晓自己是“也太”如何了。毕业后正式上班的时间的确少得可怜,不同于先前出版社里糟糕的同事关系,在小张男生的公司的几个月显得平静温馨多了。因而,年底离职后,在和朋友聊天的末尾,我说:“原来每天都去,突然一下子就离开了,整天说说笑笑的人消失不见,感觉心里空空的,我得缓几天,适应一下。”朋友回应:“是呀,如果接下来你真的是回去家乡,再来南昌的机会就说不准了,那些同事,那些人,估计一生都不会重逢了。”
记得后一次在KTV,那个与自己还算熟络的姓冯的女生左手握着麦克风,右手两根指头捏着自己的脖子,然后唱了李玉刚的那首《新贵妃醉酒》,小张男生拍手打趣:“厉害呀,这个是真的强,真该在大家都在的时候表现一下,现在大半的人都走掉了。”记得某个午后,大家吃过午饭后聚在一起讨论谁有兄弟姐妹而谁又是独生子女,某一时刻,一个戴白色发卡的女生透露,自己很快就要结婚了,未婚夫暂时还没有正式工作,那段时间正在忙着考驾照。立即,另一个稍有些胖的女生的一句感慨彻底逗笑了大家和她自己,她一手捧着紫色塑料水杯,一手扶在腰间,说:“这人跟人是真的比不了,我还连个男朋友都没有呢,人家都快要结婚了!”
记得传闻说,有个脸颊长满痘痘的男生挺喜欢打小报告,举报别人上班的时候在办公室喝奶茶。记得,一个男生离职前又被别人打了小报告,说他工作态度消极,影响其他员工,结果小张男生就执意要求他回家去办公,说:“你可以回去写稿子,工资正常发,我一分钱都不少你的。”
结果男生也恼火,故意不回,非得在办公室待完提出离职之后的三天。男生四处侦查是谁在打小报告,逐个怀疑过去,最后认定是稍有些胖的那个女生,说她看着像。某次我问起来,说“我呢,你为什么排除了”,原以为他会说“你不久也要辞职了,没有搞破坏的必要”。结果男生回了句:“你是北方人,我相信你,应该不会。”此一句,有些好玩,蛮可爱。
也还记得在KTV,有个初来乍到的男生点了自己高中时代常唱的周传雄的那首《冬天的秘密》,几句过去,一个短发女生也拿起麦克风跟着唱起来,然后隐约,就有另外几个同事的目光伸向她,大抵,《冬天的秘密》的歌词的确不适合陌生人合唱呢。
关于以“沉默”作为“拒绝”的行事方式,还能想到自己主动远离文学院学生会时候的情景。其实,关于这个话题的最初的思考,就是从那里来的。早早地表露了想要脱离的心思,因而后来的部门会议就直接不参加了,姓邱的学姐(部长)也允许的。
经历秋季运动会之后,一些人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学生会,之后剩下的人重新梳理各个部门的人员,制作了新的签到表格。随后举行大会,我看到消息后,就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去参加了,想着总该有个终点,有个自我的告别仪式呢。结果在门口附近的桌子上,在签到表格上找寻了许久,我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
兴许是部长忘记通知我可以不再来了,总之,那次大会上,部门的几位部长给成员分别写了那种公共的装模作样的信,而我两手空空。后来,邱学姐就自己给我补写了一封,结合我作为学院的工作人员在运动会中的表现,她讲:“你始终有你自己的想法,这很珍贵,但是要学会收敛性格。”等等。
一个大的集体悄悄进行梳理进行整合,一些人被消失,他们不再存在,他们也绝不会得到任何通知。高唱赞歌,粉饰太平,以维护自身的光鲜亮丽为终极目标,其他的所有杂质和罅隙都被推至暗处,被掩盖被埋藏,被咬啮吞噬掉。
说得小些,那一次在签到表格上我被消失时的感受就是如此,若放大看,周遭,古往今来都是这般。毕竟今早,就坐在住处的茶几旁边重看了张艺谋的《一秒钟》,而画面很美,而杂质罅隙被遮掩洗刷得极其干净,你我只能根据各种朦朦胧胧的隐喻去猜,去发挥联想,不禁一声叹息。
我一直以为,拒绝时告别时的掷地有声,这也是一种尊重,它并不显得狼狈和难堪。甚至觉得,这般的拒绝时候的掷地有声,其格外携带了一抹君子风格,而沉默不语,而悄无声息,才最是鬼鬼祟祟的小人行径。
思绪飘飞,关于“尊重”,又想起来了这些年娱乐圈内常见的“老师”这个称呼。
傍晚,在B站瞄了几眼冯小刚导演《非诚勿扰3》的发布会。对于台上的岳云鹏、常远几位,主持人逐一以“老师”介绍过去,将烂片扎堆的演员称呼为“老师”,这其中的标准是什么呢,它体现了真正的尊重吗?!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在综艺节目《开拍吧》中,陈凯歌导演笑脸盈盈着面向台上喊出的那句“王珞丹老师”,此句一出,相比于感受到某种尊重,我得到的更真切的体会是,“老师”这个称呼可真轻贱。
并非王珞丹不够好或者陈凯歌如何如何,而是长辈如此称呼晚辈并心安理得,这使我恍惚觉得,某些天经地义的东西像是被突然黑白颠倒了似的。相较于真正的尊重,言语中的无数“老师”所带来的,其实轻浮和戏谑更多。仍然记得在校时候选修课上一位老师的说法,“现在电视上动不动就老师长老师短的,十有八九都是瞎扯,喊什么,他们有教师资格证吗?”,是这个理,我赞同的。
最后,想到了演员春夏凭借影片《踏血寻梅》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的第二年,她出席典礼并给最佳男配角颁奖,介绍入围者时,她讲的都是“吴孟达先生”“廖启智先生”。最终宣布获奖结果时,春夏读的也是“电影《一念无明》,恭喜曾志伟先生”。黄渤他们常称呼“曾志伟大哥”,春夏的年龄跟着称呼大哥也不大适合,所以最终,“先生”的叫法是最恰当的。
乐意打开手机便签,随后在屏幕上写写画画敲敲打打,立即一两千字的思绪就吐露出来了。觉得以图片的方式发布出来有些可惜,便爬出被窝穿好外套打开台灯,立即,自己就迈步乘坐上了熬夜制作推送的疯疯癫癫的欢愉列车。
看着列车一路飞驰,看着它远离了求职与否面试成败的买房买车结婚成家的无数谜团,看着它驶向无比遥远也无比清晰的立着一盏昏暗的橙色路灯的梦的尽头。
安心坐定,欣赏寒夜飘雪,抚摸内心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