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4-12

彼岸:理想比现实更可怕?

(这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影评,有很多个人的想法。)
理想是不是比现实更可怕?
这是我看完《彼岸》后的第一想法。若不是牟森的话剧,若不是他将这些年轻人从偏远的乡村(容我这样理解)带到北京这样一个如今还被很多人奉为心中文化净土的城市,排演一出可怖的话剧,那些年轻人的生活不会变得像我现在看来的那样的凄惨。
理想的幻灭是可怕的。我很喜欢于坚在影片后半部分说的那些话,但是我现在记不得了,所以暂且从人家那里抄过来,却也不一定准确,就是个大概的意思“这些演员并没有理解《彼岸》,《彼岸》本来就是要解构彼岸,解构乌托邦,但演员们却把《彼岸》当成了彼岸,当成了乌托邦。 ”这话太过透彻,把那些年轻人看得清清楚楚。
话剧里的演员们一直说“总有一天”,“彼岸是存在的”这些词句,就是这样一遍一遍不停地灌输,让他们相信在这个城市有属于他们的彼岸。所以话剧结束之后,很多人选择留守,以为可以继续追寻彼岸,而且近在眼前,即将达到。我很想说其实对他们来说没有在北京的彼岸,但这样是不是很残忍?
是牟森给了他们的一个梦,一个在他们看来的彼岸,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然后随着话剧的结束,这个梦被打破,但是这些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梦里走出来,陷入一种可怕的生活状态。如果他们一直在自己的家乡安静平凡地生活,不会有以后的种种。
可怕,我真的感到很可怕,我一直认为现实很可怕,在理想之中我可以找到安慰,但是我现在发现,理想的幻灭比现实更可怕,原本就算再艰辛再穷困潦倒的生活都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总还有一个理想可以去希冀,以为说不定哪一天,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今,当理想都变成不可能的时候,连生活的支柱都失去的时候,精神几近崩溃的时候,现实的残酷已经抵不过复辟理想的欲望,理智与冷静早已丧失,人会变得癫狂与绝望,也许一生也无法振作。这正是理想的可怕之处。
好多人来到北京,来追求自己的艺术之梦,成功者又有多少?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乌托邦,只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人为乌托邦去牺牲,才会有真正伟大的艺术产生。这样说来是不是北京的房价也在为创造一个乌托邦而做着贡献?
看,旁人都是自私的,谁会去管那些理想幻灭的人的死活。我们需要的只是看到《彼岸》这样的纪录片罢了,然后在这里做一番评论。
导演说自己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89年的那个夏天过后,他说自己也去了西藏。我其实很想知道,是不是他也像白岩松说的那样,身上背负了一辈子的东西。比如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要孩子(这里导演说自己很喜欢牟森的一句话,“中国人的繁衍到我这儿为止”)。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导演自己也生活在一个乌托邦之中,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那场乌托邦运动的失败一直无法释怀。
也许,我们自己就生活在乌托邦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套着一个乌托邦,我们根本无从逃脱。

彼岸(1995)

又名:The Other Bank

片长:142分钟

主演:牟森 唐长炼 崔亚普 段雪渊 景彦 祖儿 杜可 于坚 塞夫 

导演:蒋樾 / 

彼岸的影评

水晶球
水晶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