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听说了《见字如面》宛如网综界的一股清流,近日一睹尚知如此。演播室里砖红色的背景墙,以及一座深红色的讲台,成为了聚光灯下最为醒目的颜色。演讲嘉宾徐徐上台,翻开书卷讲稿,以己之力悟他人前世之言,声情并茂处几近落泪,就是这样一个纯粹无华的讲台上,翻过了数篇饱含情感与真言的书信。中华民族的文化教会我们含蓄的表露方式,书信的往来恰恰弥补了当面直言的胆怯,也成为了曾经存在的印记。现虽前人已逝,书信犹在。
很有趣的是,每每看到嘉宾们手捧讲稿,我都会联想到小学初中上学时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免不了要带领学生们进行全文朗诵,且尤为强调要学会“声情并茂”。对于学生们而言,那时恰处于青春懵懂的年纪,是连自己都捉摸不透的人,遑论切身感受他人的想法,更难言声情并茂地进行全文朗诵。记忆中被点名到的同学,更多是草草地以冷眼观他人之事的语调迅速读完,立马落座。那时候的全情投入、挤眉、抑扬顿挫总会引起同学们带着搞笑心理的注视。也许是出于害羞,也许是出于对周遭环境的趋同,那时候的声情并茂并不是我们所能理解投入。
现在终于明白,为何语文书上总会印着一句“全文朗诵”,为何我们要耗费大半把时间去将他人的文字转换为自己的声音,这不是要我们机械重复地了事为了考试而背诵,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一字一句的朗读中,懂得分辨作者的喜怒哀乐、懂得分辨他的爱与伤悲,如此一来,贴近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涵,我们离他人的眼里的世界也就更近了一些。毕竟无声的文字比起声音所能演绎的力量,有时候真是弱了一些。
对于含蓄的人而言,情感的爆发是不易的,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无数双眼睛瞪着,是不自然甚至紧张的事情。但除了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电台也不失为一个声音情感的流出口。大学参与了校园内的广播台,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播音者,但成为了文稿的撰写者。这段经历,是我离靠声音活着的这个世界最接近的时候。每每走在校园里,听着自己的文章通过他人之口被念出,其实在幸福之余也是有过忧虑的。从那时候起,我才明白,对于写字者而言,那些文字在写出来的同时,早已在心中被默念过无数遍。每一个字节的音气,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每一句话的情感都带着心里的预期。情感揣摩有时候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它带着某种设定好的航道,一旦有所偏离,带来的只会是找不到目的地的迷失。
现在想想,那些曾经在语文课本中的先人,听到我们朗读的声音,不知道会不会恨恨地爬起来敲醒我们。
闻声如形。
在面试中,我曾经被问到个人的缺点是什么,我便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声音不够洪亮”。洪亮是优势吗?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避重就轻的缺点,但不然,声音恰恰最能暴露一个人性格气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首先注意到他的脸,其次你脑海中对于这个人应有的声音其实已经有了想象。那些社会上所盛行的标签,更多的,是受一个人的声音谈吐所设定。洪亮的嗓音更多的代表了一种自信、一种妥帖大方、一种不轻易受外界摇摆的性格。也许不一定全对,但概率极大。
回到节目上来。
从古至今,演讲的核心丝毫不受动摇,早在民国,先人们演讲是为了起义凝聚力量,但在和平年代,演讲依旧是一种号召,虽然变成了一种关乎人文的表达。所有的出发点是说话,但归结到底都是为了那一股感染力。
有感染力、有代入感,也许就是《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想要达到的最好的效果了。
我们会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籍痴迷入神,声音亦然。
若是将《见字如面》当作一个千里之外的爱人,你怕是会恋着那个声音,不走了。

见字如面 第一季(2016)

又名:Letters Alive

主演:翟毓红 许子东 杨雨 林更新 归亚蕾 张国立 王耀庆 蒋勤勤 何冰 徐涛 张家声 王帆 张腾岳 张涵予 

导演:关正文 / 

见字如面 第一季的影评

NO TEARS
NO TE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