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北京剧院观影
诗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借助诗人的口传递出来。所以要观察和感受,才能发现诗。
老奶奶美贞无疑是相信这一点的,她一直在寻找,直到最后触碰到真实。原来她心里的诗,就是年轻女孩的逝去,周围人麻木地忘记,只有诗才能真切地记录下这个女孩曾经鲜活地存在过。
真实与虚假、丰富地感受与麻木地适应,是一直交缠在一起存在的。
文学讲座和诗歌朗诵,都像是衣食无忧的人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装点,他们需要一些精神性的东西去与人交流,去填充自己的生活。但他们讲述的真实瞬间,又闪耀着诗的光辉。年轻女孩讲自己外婆关于音乐的记忆,住在半地下室几十年的中年男人终于住上了明亮的出租房,高龄产妇历经艰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们无意间讲出了诗意,而真正以诗人自居的人在酒桌上的态度,反而透露出他们并不相信诗的真实性,或者说认为诗不过是一种装点。
真实和虚假冲突的顶点在美贞去看女孩的妈妈,她又沉浸在她的诗意里,开得绚烂的花,背景是凌乱的乡间,美景在农妇看来“这里可不舒服”,杏的掉落,在美贞看来是去往来世,对于女孩妈妈来说,杏掉落在地上才好吃。如果从杏的掉落联想到女孩的死去,这一番轻飘飘的话,又是何等残忍。对美的热情,在残酷、琐碎的生活映衬下,是天真而残忍的。
这一段让观者痛苦,美贞到底是由于阿尔茨海默症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还是她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女孩的死对于她的母亲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才穿得如此扎眼出现在破败的乡间,还对着并不美丽的景色大发感慨。这种冲突让观众也想逃避。也在这种冲突中发现更多生活的真相。
学校、男孩家长、媒体、外孙、看护的老人、女孩妈妈,正是在与他们碰撞的整个过程,她敲开了心里的诗,或者,诗最后降临在她的心里。